
台灣前外交部長程建人。(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12月17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美國共和黨籍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近期涉及中國的談話與舉措,台灣前外交部長程建人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特朗普近來主動提及與中國領導人“溝通”,並打破慣例邀請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表面上看似不按牌理出牌,但從特朗普的政治作風來看,其決策必然是以符合美國利益為前提,就看中國大陸如何思量。
程建人認為,中方若明白特朗普的行為邏輯,事實上也有反向操作的可能,只要可以做到堅守中方底線立場,同時有利於美國的回應,中美關係就有轉圜的空間。
程建人曾任國民黨執政時代的新聞局長、外交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駐美國代表、駐歐盟代表兼比利時代表。
特朗普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8日播出的預錄專訪透露,曾與中國領導人溝通,要求中國協助烏克蘭實現和平,但沒有提到台灣問題;主持人問,若中國在特朗普總統任內攻台,是否承諾保衛台灣?特朗普答,“我不會說(I never say)”。後續並傳出特朗普將邀請習近平出席明年1月20日的就職典禮,打破過往常規,引發關注。
程建人表示,特朗普打破歷史慣例,邀請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以特朗普第一任期執政的性格與作風觀察,其所做出決策一切的出發點都是要符合美國利益,也就是說,特朗普認為邀請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對美國有利,對其個人也有利。
他說,儘管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此類外交安排,但特朗普畢竟是非典型政治人物,一切以利益與交易為出發點的政治風格,會打破常規並不意外,只是邀請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對美國的具體利弊,還有待觀察,至少可確定特朗普個人是認為利大於弊。
程建人表示,特朗普行事準則圍繞美國利益,因此中國應評估出席或不出席可能帶來的利弊。表面上看,這一邀請似乎是一個友善的舉措,但其背後的政治意圖可能引發多重解讀。對中國而言,是否出席將取決於如何解讀特朗普這一行為的戰略意涵,以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實質影響。
談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美關係,程建人認為,兩國之間的競爭架構將持續存在,但特朗普的商人背景可能為雙方提供一定的協商空間。他指出,許多人認為特朗普不確定性高,難以預測,相關評價“對,也不對”,因為特朗普的一切舉措與決策都建立在美國利益之上,因此,中方未來其實也可以從特朗普出招的內容來判斷,對方的動機與目標何在,只要中方能在不觸碰底線的情況下滿足美方某些需求,中美關係就會有轉圜空間。
此外,程建人提到,特朗普上任後將面臨包括俄烏戰爭和中東衝突等國際挑戰,這些問題使美國在部分領域需要中國的合作,加上中美經貿關係密不可分,特朗普作為一位敏感的商人,應能理解對中國施壓是把雙刃劍,因此可能在執行層面保持一定的彈性。
在台灣問題上,程建人認為,特朗普近期透露與中國領導人的溝通重點集中於美中合作實現烏克蘭和平,並強調未涉及台灣議題,台灣未來在中美競合當中的角色是否淡化,值得觀察。
他提到,美台關係自1950年代以來始終穩定,主要因為台灣是美國博弈中國的重要籌碼。即使在特朗普治下,這一角色也不會改變,然而,特朗普可能採取更具交易性的態度,一方面繼續將台灣作為抗衡中國的工具,另一方面可能要求台灣付出更多經濟或安全上的代價,進一步從台海兩岸間攫取美國利益。
針對台灣的風險,程建人認為,特朗普對台海問題的態度仍維持戰略模糊,未明確表態,顯示其在處理此議題上將採取更具彈性的方式。這使得台灣在中美博弈中的未來定位仍存在不確定性,需持續觀察特朗普是否會在其任期內做出更具體的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