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官方認證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路暢平。(中評社 方敬為攝)

台灣能源以火力發電為主,導致企業面臨碳稅壓力。(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南投12月10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灣自2025年起,將全面實施碳費課徵,台“經濟部”認證的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路暢平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隨著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的企業面臨日益嚴峻的碳排放壓力,尤其受到台灣能源政策的侷限,導致產業碳足跡高居不下的問題,使得台灣在全球淨零趨勢中處於不利地位,不僅對產業競爭力帶來隱憂,也對整體經濟與民生產生負面影響。
路暢平,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為台灣首波1500名取得官方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證照資格者,在邦泰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擔任“循環經濟計劃主持人”,兼任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講師、大葉大學茶產業講師等職,曾任台灣蘋果日報召集人。
針對台灣明年起課徵碳費,路暢平表示,按照台灣現行以火力發電為主的能源政策,在台生產的所有企業,包括營利、財務狀況、成本、競爭力等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他以台塑化與中鋼為例,一旦開始徵收碳費,對相關高排放的傳統產業將造成嚴重衝擊,台塑化每年可能需繳納約新台幣122億元的碳稅,而中鋼的繳納金額則高達98億元,幾乎相當於其全年淨利的兩倍。這樣的稅負壓力將迫使企業削減獲利,甚至影響投資者信心。
此外,路暢平提到,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使得碳稅成本不僅限於境內,對外的產業經爭力也會受到影響,歐盟於2023年起逐步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鋼鐵、鋁材、水泥、化肥等高碳產品徵收碳關稅。根據歐盟資料顯示,預計台灣出口歐盟的相關產品,平均成本將因此上升10%至15%。這對於已面臨國際競爭壓力的台灣產業而言,無疑是再增一大挑戰。
路暢平指出,台灣的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碳排放量在亞洲主要區域當中居高不下,能源政策堪稱是台灣碳足跡問題的核心癥結,因為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反對核能,另一方面在發展再生能源的效率卻不彰,到目前為止,火力發電仍高達整體能源結構的八成,再生能源占比不足二成,導致在台生產的企業都無法降低碳足跡。
他提到,核能在歐盟已被認定為乾淨能源,但台灣長期以來對核能的排斥使其錯失減碳契機。不僅如此,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面臨效率低下與生態影響的爭議。例如,政府為了推動光電發展,大量農地被改為太陽能板設置區,但卻僅能提供有限的電力,生態與經濟成本高昂,打著環保實事上卻可能對環境造成更多傷害。
路暢平強調,綠能政策需要更多整體規劃,要避免無謂的意識形態,犧牲環境與產業發展等長期利益。面對台灣執政當局“不可逆”的非核能源政策,台灣產業要自我救濟減少碳足跡,可效仿國際趨勢,增加對綠色材料與低碳製程的投資,並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碳中和”聯盟,以盡可能的降低整體碳稅負擔。
路暢平表示,除了上述產業面臨碳稅課徵所產生的營運壓力,國際供應鏈的穩定性也會受到挑戰,隨著國際市場逐漸重視產品的碳足跡,外資對台灣供應鏈的信心也恐怕動搖,若台灣企業無法有效減少碳排放,將導致下游產品面臨高額的碳稅課徵,供應鏈的穩定性將受到衝擊,國際企業可能因此選擇其他低碳排的供應商,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可能進一步下降。
他呼籲,台官方要應對相關危機,台灣企業也需要迅速採取行動,透過碳足跡認證與碳權交易等機制,降低產品的碳排放量。同時,政府應加強碳減排技術的研發與普及,支持企業完成低碳轉型。此外,面對碳稅政策帶來的挑戰,台灣必須承認過去能源政策的侷限並果斷採取行動,務實面對採用核能的可能性,台灣才能在這場全球減碳競賽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