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訪談

呂禮詩:台灣等美國馳援需撐4周只是理想

2024-11-29 00:05:06
台海軍退役少校、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呂禮詩提供)
  中評社台中11月29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國會20日對台海戰爭情境兵棋推演指出,台灣需自行作戰至少4周,才能等到馳援。台海軍退役少校、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該推估完全是以美國的作戰整備及航程為出發點,並未評估台灣實際上的應處與作戰能力,換言之,是理想情況,實際上解放軍攻台的想定會更傾向於“首戰即決戰”。

  呂禮詩,在海軍服役18年,以少校退役;曾任海軍新江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教準部航訓中心測裁官、西嶼雄二飛彈陣地兵器長。目前為軍事時事評論員。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20日與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合作,兵推台海衝突情境,結果顯示,衝突開始之後,台灣必須在至少第一個月,甚至可能是兩個月內依靠原本的兵力作戰,美國無法將任何援軍送入台灣。由於解放軍將包圍台灣,使美國無法立即派遣部隊增援,至少要到第4周才有可能進行海空馳援。

  對於美方兵推,呂禮詩認為,所謂支撐4周,對應的並不是台灣的應處與作戰能力,而是單純從美軍的準備角度出發。他之前有做過分析,近5年之內,美國航空母艦從西岸,無論是加州的聖地牙哥(San Diego),或者是在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Bremerton),這兩大軍港出發到台灣周邊海域,如果中途不停靠夏威夷及關島,實際上所需的航行時間約略在21天。

  呂禮詩說,現在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能否破紀錄、縮短航行時間,還有待觀察,最近卡爾文森號正往西太平洋這邊來,他先前測得21天的航程,是在2022年的時候,林肯號航母航行最短的時間紀錄,如果再加上作戰準備的話,大約就是1個月。

  他認為,顯然,CSIS兵推提出4周至2個月的時間依據,是基於美軍的作戰需求以及航程所做出的推估,並沒有加入台灣軍隊與台方整體應處能力等因素,換言之,台灣要支撐1個月等待馳援,是以美方本身出發點為主,是理想的情況,因為美國假定台灣有能力自行作戰直到援助抵達。

  至於台軍有無能力足以支撐1個月?呂禮詩認為,取決於解放軍所採取作戰方式,換言之,解放軍攻台的戰略想定才是決定戰場走向的關鍵。

  呂禮詩提到,如果是按照今年10月14日解放軍“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的內容,並再補上火箭彈打擊,鎖定台灣重要的機場、軍港或作戰中心以及部隊駐防位置攻擊,實際而言,台軍即使能夠撐過1個月,台灣整體的作戰與應對能力也勢必會下降。

  他說,這還是衹有解放軍動用火箭彈攻勢的情境,如果更全面一點的作戰想定,可能還包含彈道飛彈、無人機攻勢等各種不同彈道、不同方向、不同種類的打擊,對台軍的應處而言會是相對承重的壓力。

  呂禮詩指出,雖然台灣軍方現在有愛國者與天弓飛彈,可是對於解放軍若採取無人機或者是火箭彈的彈海攻擊,目前並沒有能夠有效反應的裝備,例如應對無人機需要的高功率微波,或者是鐳射武器,基本上台軍沒有,現在擁有相對應能力的軍隊也並不多,基本上衹有中、美兩強擁有高功率微波裝備。

  至於鐳射武器的部分,他說,因為鐳射功率涉及了打擊效率與距離,即使台軍現在發展或者是採購相關軍備,也沒有辦法獲得最大距離的攔截,從金門及馬祖地區前段時間面對中國大陸無人機侵入,駐軍幾乎無法攔截的情況,可見一斑。

  呂禮詩認為,從上述主客觀因素分析,解放軍最可能採取的方式應該是“首戰即決戰”,設法在21天或者是更短的時間內取得全面優勢,在美軍或者是日本自衛隊還無法對台灣形成有效的支援之前,解放軍就要能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不太可能拉長戰線。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