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卡特中心與埃默里大學聯合進行中國民調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4月30日電(記者 余東暉)最新由美國機構面向中國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多數中國人對美國沒有好感,但又認為中美之間的友好和平關係對於中國的持續繁榮發展是必要的,顯示他們願意與美國和平共處。
2024年夏末,美國卡特中心“中國焦點”項目與埃默里大學政治學系合作,委託香港公司展開中國公眾意見的網絡調查,在9月份得到2211名18歲到54歲的中國成年公民的完整迴應。這種由外國機構進行的中國公眾意見調查並不常見,從中可窺見中國公眾對於涉外和涉台議題的流行看法。
在美國民調發現美國公眾對華觀感過去幾年急轉直下的同時,這個調查發現,中國公眾對美國也沒有好感,儘管中國人對美意見比美國人對華意見更顯溫和。
此次調查發現,33.1%的中國人不喜歡美國,23.5%的人喜歡美國,43.4%的人持中立意見。有意思的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國人,不喜歡美國的比例更大。
對於“一個友好和平的對美關係對中國的持續繁榮和經濟發展是必要的”的論斷,69.6%的受訪者表示同意,衹有6.2%的人不同意。24.2%的人持中立態度。
調查報告指出,所謂美中“新冷戰”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經濟競爭居於美中在全球競爭的中心地位。人們普遍認為經濟競爭是美中緊張關係的核心。
美國民調發現,美國人想維護美國高科技優勢,在美中關係的熱門目標中位居第二,僅次於避免武裝衝突。此前中國清華大學的調查發現,87.6%的中國人相信美國正竭力企圖限制中國的發展,46.1%的中國人認為美國國際經濟政策對中國內部穩定構成了嚴重挑戰,但56.2%的人認為經貿發展是兩國的共同目標。
調查報告稱,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美中競爭的基本條件並非源於兩國對彼此的誤解,而是源於相互理解。
這個調查進行時,特朗普尚未當選,關稅戰、貿易戰尚未爆發,儘管美中關係在拜登時代也是一波三折,但美中關係當時已開始企穩回暖。調查組織者相信,如果現在進行這項調查,結果有可能出現變化。
此次調查還發現,中國公眾普遍支持中國政府將軍事手段作為維護主權的選項。81.1%的人認為東南亞國家應該尊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79.7%的人支持維護中國對於中印邊界的主張,即便因此面臨衝突風險;72.2%的人支持派遣維和部隊進入緬甸以維護停火協議;如果日本修改憲法允許其採取進攻性軍事行動,36%的人支持中方進行軍事干預,在各種應對選項中比例最大。
調查報告表示,這不應與普遍的戰爭傾向混為一談,並不表明中國公眾渴望通過戰爭來實現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標。相反,正如本次調查顯示,中國民眾支持採取非戰爭性質的強制性軍事行動。
此項調查的一個令人感到意外又困惑的結果是,對於“與台灣統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以武力來實現”的說法,55.1%的人表示同意,24.5%的人表示不同意。這似乎與中國大陸網絡上流行的意見大相徑庭。在4月30日舉行的報告發佈研討會上,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詢問調查方法和問題角度。調查組織者表示,今後調查問題會進一步設定條件。
尤其問到“什麼時候中國應當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時,33.5%的人表示5年之內,20.3%的人表示1年之內,20.2%的人表示10年之內。調查組織者對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結果也感到困惑,並表示有必要就此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另外一個似乎與中國網絡輿情不盡一致的結果是,對於“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的說法,66.1%的人表示同意,5.8%的人不同意。“我信任普京尊重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80%的人表示同意,4.7%的人不同意。調查發現的中國人對於俄羅斯的幾乎“一邊倒”的支持,令調查組織者略感意外。
調查報告表示,此次調查的結果堪憂,但不應被解讀為無法“懸崖勒馬”。美國對將強制性軍事行動作為國際關係工具並不陌生。美中兩國人民有機會相互理解,認識到當前的緊張局勢主要源於經濟因素,再加上本次調查中發現的中國人認識到與美國保持和平關係最終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無論這條道路多麼艱難,都可能成為一條通往更安全、更惠及所有人的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