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承認特朗普對華關稅策略似乎失敗
中評社華盛頓4月25日電(記者 余東暉)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關稅戰”,遭遇中方強力反制。在對峙中,美方立場軟化,被美國媒體廣泛注意到,並相信特朗普現在騎虎難下。美國主流大報《華盛頓郵報》25日更發文承認,特朗普在中國問題上的策略似乎失敗了。
《華盛頓郵報》的“今天世界觀”欄目25日發表該報專欄作家塔魯爾(Ishaan Tharoor)的文章指出,特朗普在中國和俄羅斯問題上的策略似乎失敗了。分析人士稱,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與中國的衝突中高估了美國的影響力,而在與俄羅斯的交易中低估了美國的影響力。
文章開首指出,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伊始,自詡為一位偉大的“和平締造者”和交易撮合者。然而就職百日,他幾乎沒有達成任何精妙的協議。尤其是,他試圖說服俄羅斯(通過烏克蘭問題談判)和對抗中國(通過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導致中國出口產品被徵收三位數的關稅)的努力,似乎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
中國應對特朗普關稅戰的反制措施令美國商界領袖甚至高級政府官員感到不安,他們正忙於減輕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造成的損害。《華盛頓郵報》24日報導--“美國機構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感到震驚”。
“中國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籌碼,所以他們才會這麼做,”曾在拜登政府時期擔任能源部電池和關鍵材料副主任的福布斯(Ashley Zumwalt-Forbes)表示。“這正迅速成為我們的致命弱點。這些禁令尤其危險,因為其中一種材料往往是整個供應鏈的單點故障,而其生產完全在中國。”
儘管美國政府意識到稀土金屬構成了脆弱性,但他們並沒有太多可行的替代方案。許多企業都依賴於稀土儲備。他們正在尋找規避中國規定的方法,比如對那些不受禁令限制的材料進行再加工和回收,以便從中提取少量稀土元素。
“有些公司的庫存可能還剩下40到60天,”倡導美國能源和供應鏈安全的組織SAFE的高級政策分析師佐伊·奧伊蘇爾(Zoe Oysul)表示。“如果中國不批准他們的出口合同,他們擔心庫存用完後是否還能繼續生產。”
美國正在尋求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結構性解決方案,但支撐新的供應鏈既繁瑣又成本高昂。Cove Capital首席執行官阿爾特豪斯 (Pini Althaus) 表示,要完全發展出一條不包括中國的強大供應鏈,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康奈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本周與中國財政官員進行了交談,他表示,中國政府表現出信心,認為能夠在曠日持久的貿易戰中戰勝美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對稀土金屬的限制可能造成損害。“這就是瓶頸,”普拉薩德說。“北京覺得自己不會讓步,而美國也沒有資格發號施令。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稀土,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對美國製造商造成重大損害。”
文章指出,特朗普曾大力宣傳他正在與各國進行的許多雙邊貿易談判,以解決他對貿易失衡的不滿,但鑒於特朗普傾向於廢除現有協議,目前尚不清楚外國政府對這些協議的重視程度。由於特朗普政府的反復無常,一位東南亞國家的官員對世界其他國家對在美國投資的信心表示懷疑,並對美國與數十個國家達成新貿易協定的能力表示懷疑。
文章承認,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暗示對華態度明顯軟化,認為當前的關稅水平“不可持續”,且“降級”可能指日可待。但北京方面堅持己見,因為它感覺到自己對華盛頓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而特朗普及其盟友則急於挽回面子,因為他們的策略已然失敗。
特朗普或許將對華加征關稅視為初步挑釁,以促使其與北京達成一項重大協議。但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更深層次的調整和分化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前美國高級外交官、卡內基全球和平基金會中美問題專家華自強(Rick Waters)說:“美國和中國正處於經濟脫鈎狀態,似乎沒有任何護欄可以阻止貿易緊張局勢升級蔓延至其他領域。現在越來越難以證明我們沒有陷入新冷戰。”
中國抓住時機塑造全球化規則秩序的堅定維護者的形象,而這一秩序正受到破壞穩定的美國保護主義的挑戰。在中國國內,大規模刺激計劃或許能更好地保護中國免受美國關稅的打擊。
“中國對即將造成的痛苦的承受能力比美國更強,”加州咨詢公司Sinology的首席執行官羅斯曼說,“在美國,你們有那麼多消費品……卻沒有現成的替代品。人們是否願意並且能夠為孩子的鞋子支付雙倍的價格?”
兩位專注於對華政策的拜登政府官員坎貝爾和杜如鬆(Rush Doshi)最近發表於《外交事務》雜誌的文章中指出,與中國競爭的最佳策略是更精準地運用懲罰措施,並謹慎地開展外交,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安全合作。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與這兩者都不符合。他們寫道:“無論如何,美國尤其是特朗普時代,可能會高估單邊力量,並低估中國應對這種力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