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孫冰岩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郭至君)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日前在北京記者站召開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政策分析與展望”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多位美國問題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內政外交諸多方面進行了評析與展望。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孫冰岩出席並發言,內容如下:
最近,我對特朗普和馬斯克主導的“大裁員”做了一些觀察,他們預計要裁十幾萬人,其中裁的第一個大頭就是美國國際開發署,要裁掉一萬多人。裁員的第二個大頭是美國國防部,預計要裁6萬人,但是目前來看國防部要裁的都是邊緣性人物,大部分都是試用期的,以及很多是從事國防後勤和國防醫療的,目前已經裁掉了差不多快2萬人。第三個裁員大頭就是美國的疾控中心(CDC)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據我瞭解,因為特朗普在2020年搞對華疫情溯源,污蔑新冠病毒是所謂“中國實驗室洩露”,當時美國NIH和CDC的很多人不認同特朗普的觀點,所以應該是得罪了特朗普,包括得罪了當時擔任美國情報總監的拉特克利夫,因而這次,可能這些拒絕論證疫情是實驗室洩露的科研人員要被裁掉。而且共和黨甚至還傳播陰謀論說病毒是“中美兩國的科學家一起搞出來的”,所以CDC和NIH將會成為特朗普裁員的第三個重點。
另外,我主要關注美國國防部的核心部門,尤其是從事作戰指揮人員,包括美國情報部門的核心部門,情報部門到現在只裁了十幾個人,而且裁的都是些從事情報後勤輔助技術的。我還聽說美國現在的中情局局長拉特克里夫,他用各種理由搪塞馬斯克推動的情報部門的裁員,他甚至化被動為主動,主動發起了一個美國情報部門的改革,他以改革和評估為理由,表示改革後再裁員,但要等到改完之後,不知道馬斯克到時候還在不在位了。總之,美國的政府裁員基本上裁掉的都是試用期人員,包括一些在共和黨立場上一直反對的,比如做DNA多元性研究的,包括美國的醫療、社保的,包括後勤的這些被裁掉,但實際上核心的人員不會被裁。
這次大裁員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帶來什麼影響?我認為影響最大的還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因為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職能不只是美國的國際開發,還負責在許多地區層面阻撓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項目,包括他們在很多地方與當地勢力、地方媒體建立交情,抹黑“一帶一路”,爆料所謂的“黑幕”或者是進行國際訴訟。一旦特朗普把他們國際開發署的很多駐外的站點裁掉,目前看特朗普只打算在拉美留2個站點,在非洲留6個站點,那樣大多數原來專職抹黑中國的這些國際開發署人員基本上都被裁掉了,我相信這對於中國在海外推行國際合作項目的壓力大幅減輕,尤其是在輿情方面或者是當地勢力的反對方面會有減壓。但其他方面,因為一些核心人員,像美國國務院、國防部、美國情報部門、國土安全部負責網絡基建防禦的這些人基本都還保留,所以對中國的安全及中美其他方面政策影響其實不是很大。
談完美國政府的裁員,我現在想說的是特朗普現在第二任期和第一任期有什麼不同,就從特朗普現在的決策團隊的風格來說有什麼不一樣。
第一,他的決策團隊的成員地位不一樣了,這次這些成員的整體政治背景比較弱勢,這決定了現在特朗普如果做決策,沒有人敢反對他。在第一任期的時候,當時無論是博爾頓還是麥克馬斯特,也包括當時中央司令部的司令馬蒂斯,這些人都在小布什時期就當過內閣級成員,原來地位就非常高,這導致特朗普第一任期做決策的時候,很多團隊成員敢於站出來反對他,甚至在決策的過程中就站出來挑戰他、矯正他,對他進行說教,包括在貿易問題上。但是目前來看,特朗普現在的團隊大部分原來最多也就是眾議員,可能衹有魯比奧一個人是參議員,包括像國防部長赫格塞斯這些人原來的政治地位都比較低,這導致他們進了團隊之後對特朗普的影響力也比較小。而且特朗普第二任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團隊成員私下搞小團體串聯共同對總統施壓的現象不存在了,在以往的美國總統決策歷史上,這種現象時常發生,但是現在應該不存在了。
第二,特朗普如今的決策機制也發生了變化,這種機制表現在總統團隊在決策的時候,如果出現決策錯誤,他們及時進行矯正,我們叫內部矯正或者叫決策圈內矯正。比如特朗普當時堅持想改善和朝鮮的關係,遭到了博爾頓、蓬佩奧等人的激烈反對,這種激烈的反對產生了效果,導致後來特朗普和金正恩在越南談判最終沒有談攏。包括特朗普在2018年發動對華貿易戰的時候,當時白宮的國家經濟委員會顧問加里·科恩這些人對特朗普的對華關稅進行矯正,尤其是會勸說特朗普關於對中國加關稅的種種弊端,以此阻撓或者延緩他對中國加關稅。但現在基本上沒有人站出來對他進行矯正了,這種內部矯正消失了之後,現在特朗普的決策團隊一旦出現問題,由什麼來矯正?目前來看只能用結果來矯正了,可一旦出了嚴重後果就惹得非常大了。總之,特朗普只能自上而下進行矯正,而不是原來決策圈內部從一開始就在程序上阻攔他。
第三,特朗普現在決策機制缺乏統一的或者長遠規劃的議程。前兩天美國白宮國安委的這些核心成員使用商業聊天軟件,造成洩密。說明特朗普完全沒有主導一個長遠的或者有序的議程,國安會現在的會議應該很多是臨時起意的決策議程,就像我們微信如果有事臨時拉個群,事完了我們就把這個群解散了,這種臨時起意。特朗普上任已經兩個月,他現在手下的各個幕僚可以說是各說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議程。比如特朗普本人現在特別關注全球關鍵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英吉利海峽、北方航道、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他讓國防部去研究這件事兒,包括中國在這些核心港口的影響力現在進行到什麼程度,美國接下來該怎麼應對。但是中情局在幹什麼呢,我們會發現拉特克里夫上台之後,對華疫情溯源現在又死灰復燃,而且拉特克里夫還通過中情局進行外聯,把別的國家的情報部門拉進來。我注意到在10天之前,德國的情報部門大放厥詞稱“病毒從武漢實驗室出來的可能性增加了”,我猜這和拉特克里夫非常熱心搞疫情溯源關係是非常大的。但他這個東西有沒有和特朗普去協商,尤其是接下來中美貿易如果開談的話,這個東西需要和特朗普進行協調,因為不可能一邊談判,一邊還在搞中國疫情責任賠償論。所以目前來看特朗普在議程協調方面表現得非常弱。
第四,特朗普在決策的時候,因為決策議程涉及到白宮團隊每一個人分管的地盤,但目前來看特朗普很明顯不懂得如何給下面的人分配地盤,或者說他自己的這種分配地盤的意識不是很強。所以我判斷,如果再過一段時間,特朗普再不負起責任來,而是讓下面的人自己搶各自的地盤,甚至是地盤之間相互侵占,很有可能會出現白宮團隊的內鬥。近期在負責俄烏衝突談判的時候,原來凱洛格被任命為負責俄烏事務的特使,但是目前看來一直是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在主導,因為威特科夫在中東談的挺好,特朗普覺得用起來順手。但問題在於特朗普想都沒想直接就把凱洛格給邊緣化,把他的職權削弱到只專門負責烏克蘭,這也說明特朗普在決策過程中不懂得職權分配。所以特朗普政府接下來,不同角色成員之間進行爭搶地盤內鬥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最後,特朗普二次上台之後在對華政策方面有三點變化。第一點,特朗普對於中美關係和中美關係的核心認知發生了變化,經過了這8年時間,特朗普對於中美關係也有個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導致他對中美關係的認知其實變化挺大的。第一任期上他剛上台的時候,2017年就有白宮官員回憶,他在對中國加關稅之前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問手下的人什麼叫貿易赤字,下面的人給他講完了之後,論證他對中國加關稅是合理的。在他第一任期的時候,中美關係的核心是中美貿易關係,中美貿易關係的核心是中美赤字問題,但到目前來看,他提到最多的一個關鍵詞不是“赤字”,而是變成“芬太尼”了。所以如果中國現在要跟特朗普談,芬太尼是重中之重,是我們必須認真回應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回應,我覺得中美貿易可能不是多買美國貨就可以搪塞過去的。
第二點,他對於施壓中國的策略也發生變化,第一任期他主要是通過關稅來對中國施壓,第二任期雖然還是依靠關稅,但是在具體關稅的打法和策略上明顯發生變化。因為第一任期,他對中國加關稅,他馬上會說出很多立場和他的訴求,先施壓再放出立場和訴求,然後要求中國過來談。但這次,他對中國已經加了兩次關稅了,但他還基本上保持沉默。我相信他身邊的人一定是對他進行了勸說,就是說你和中國已經打了4年貿易戰了,接下來如果再一次開戰,你如果祭出對華關稅來,你最好不要說話,為什麼?因為中國人在等著你開價,但是你最好保持沉默,等著中國人先開價。我相信在打和談的這種策略之間,特朗普目前已經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就是他現在不說話,在等中國開價,他自己開價的次數和他自己心中的意圖被掩藏住,他讓中國猜,目前他還不亮他的底牌。
第三點,他開盤的要價很明顯和過去不一樣,很多人說特朗普是一個重視交易的總統,他的交易思維到第二任期依然沒有變,但是如今和他交易起來比第一任期很明顯要難很多。因為很多人告訴特朗普說,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他開的價太低,太容易就達成交易了。所以他這次要和中國抬高要價,他的要價可遠遠不是削減貿易赤字那麼簡單,包括在產業政策方面、在市場開放方面、在產能過剩方面,甚至小到抖音問題,都可以開價。所以目前來看特朗普自己也胃口大開。所以我相信他保持沉默,是因為他這次開價遠遠不是第一任期要價那麼簡單。而且他的這種要價的上升不只是針對中國,今年2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跑到美國去,雙方表面上談的和風細雨的,但是很快美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進口鋼鋁加了關稅,並沒有對日本豁免鋼鋁關稅。今天他又宣布汽車要加關稅,這對日本的壓力就很大了,因為日本對美汽車進口占美國汽車進口1/3,總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目前來看特朗普不只是對中國升高了要價,他應該是在貿易問題上對所有國家都在升高要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