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2。(取自哪吒2宣傳海報)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 俞敦平)哪吒2(哪吒之魔童鬧海)近日以17.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橫空出世,不僅刷新了動畫電影的歷史紀錄,更超越皮克斯的《靈魂急轉彎2》,成為中國大陸文創產業技術與市場兼備的巔峰之作。這部作品延續了前部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基礎,但在視覺效果、敘事深度上展現了更優異紮實的基本功,讓全球觀眾見識到中國大陸動畫與文創的實力。與此同時,2024年發售的《黑神話:悟空》以2000萬套的首月銷量,憑藉精湛技術與文化深度成為年度最佳遊戲大獎的有力角逐者。這些成功的背後,是中國大陸文創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的證明——一種融合技術創新、市場洞察與文化自信的可持續模式。
然而,把目光轉向台灣,台灣目前的文創產業在市場導向與技術創新的雙重缺失下,漸漸失去競爭力。更令人憂心的是,近期“合法要飯”爭議的爆發,凸顯了台灣文創在補助依賴與市場脫節上的深層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更在社群媒體與AI領域的突破,例如抖音、小紅書的全球風靡和DeepSeek的高效AI模型,更凸顯了台灣在科技與文化融合上的落後。台灣的創作者,無論是否要如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陳玉珍所言,放下那隻要飯得碗,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放下心中傲慢,像過去曾向台灣學習,但現在已經遙遙領先台灣的大陸文創界學習。
《哪吒2》和《黑神話:悟空》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中國大陸文創產業多年耕耘的結果。這些作品或許不是曠世神作,但絕對是紮實功力堆積出的優秀佳作,類似Marvel超級英雄系列或玩命關頭系列(Fast and Furious)那樣,能穩定產出高品質、賣座的作品。這種模式不需出奇制勝,只憑一流的技術力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即可持續創造水準之上的作品。從《哪吒1》的50多億人民幣票房,到《哪吒2》接近150億的驚人成績,這種整體技術的提升令人驚嘆。《哪吒2》保留了《封神演義》的文化核心,卻融入現代元素,在美中對抗的背景下巧妙加入對美國與其共同抗中的盟友日韓兩國的冷嘲熱諷,展現出強烈的文化自信。雖然不乏老梗,但因安排得宜,在詼諧與感人中搭配得當,讓觀眾既能放鬆又能共鳴。《黑神話:悟空》則以優美流暢的動畫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徹底抓住了玩家的心。這兩部作品都展現了對觀眾需求的精準把握,並成功融合在地文化,打造出可重現的成功模式。這種穩健的產出能力,對台灣文創乃至美中文化戰來說,都是當頭棒喝。相比之下,台灣創作者往往過於強調個人表達或意識形態,試圖“教育”觀眾,卻忽略市場的真實聲音,讓作品難以在競爭中立足。
台灣文創的困境,或許與政府補助政策的偏差密切相關。近期的一件事或許可以瞧出端倪,陳玉珍因削減文化預算遭文化界撻伐,她反嗆創作者應“放下那隻要飯的碗”;隨後,民進黨“立委”伍麗華的助理饒舌歌手楊舒雅在接受民進黨青年部訪問時,砲轟藍白政黨大砍總預算,更直言:“我本來就是要來要飯的嘛!合法的飯你不要嗎?”此言論經影片曝光後引發爭議。這件事或許正是台灣文創界目前的一個縮影,而楊舒雅的言論則赤裸裸地暴露了部分創作者的心態——視補助為理所當然,缺乏自立精神。
台灣知名漫畫家彭傑就曾對這個現象發表了一針見血的看法。彭傑是首位於2010年登上日本《週刊少年JUMP》的台灣漫畫家,被譽為“台灣之光”。然而,他在2020年接受台灣媒體《鏡週刊》採訪時,對“文化部”投入超過1億元新台幣輔導漫畫產業的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
彭傑當時指出,政府補助雖然出於好意,卻讓台灣的漫畫環境比過去更加惡化。過去,創作者必須“直面讀者”,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作品吸引人、賣座,因為衹有市場的肯定才能帶來收入。然而,現在有了政府補助,許多創作者的心態發生轉變,從“面向市場”變成了“面向政府”。他們把爭取補助當作首要任務,而不是專注於如何在市場中生存。彭傑一針見血地說:“作品的價值不在於題材、不在於本不本土,是‘好不好看。’”這句話點出了文創產業的核心:作品是否成功,應該由市場和讀者來決定,而不是依賴補助的審核標準。
與台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創作者的態度。他們深諳市場需求,願意傾聽觀眾的聲音,並迅速調整作品以迎合受眾。雖然這種靈活性常被嘲笑為“膝蓋特別軟”或“跪得快”,但正是這種市場導向讓他們的作品在競爭激烈的文創市場中脫穎而出,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反觀台灣,部分創作者卻顯得自視清高。他們試圖在作品中“教育”觀眾,塞入大量意識形態,甚至在作品失敗時不願反省自身問題,反而將責任推給市場和觀眾。這種心態不僅阻礙了作品的商業成功,也讓台灣文創產業在華人文化圈中日益邊緣化。
台灣創作者過度依賴補助,忽視市場需求,導致作品難以生存。在市場與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文化部”積極推廣“indie”創作文化,台灣創作者搞獨立音樂、電影、遊戲,嘴喊要獨立,卻在經濟上離不開政府,這種矛盾令人啼笑皆非。
美國國務院代理次卿畢提(Darren Beattie)曾推文稱台灣“不可避免地”將屬於中國,並諷刺道:“可能代表台灣變裝皇后遊行會減少”,並非世界末日。此言雖然是戲謔的玩笑,但卻無意間點出台灣文化政策的問題:過度聚焦意識形態,忽略市場現實。觀眾對教條式內容興趣有限,而《哪吒2》的成功恰恰在於它懂得“娛樂至上”,這是台灣值得學習的地方。
如果將視野擴展到科技與社群媒體領域,中國大陸的突破更加令人矚目。抖音(TikTok)與小紅書在全球風靡,甚至在台灣廣受歡迎,顯示中國大陸的科技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過去由美國獨霸的科技巨頭領域,如今大陸企業開始抗衡,尤其在社群媒體與AI上。中國大陸AI公司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模型,以僅600萬美元的訓練成本實現了媲美OpenAI GPT-4的性能,遠低於後者的1億美元成本。這不僅展現了技術研發的高效,更預示著AI將如何改變內容創作與分發的未來。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大陸AI公司的挑戰,目前仍居領先地位的美國甚至不願意簽署AI巴黎協議。相比之下,台灣在AI與軟體業發展滯後,缺乏足以與國際競爭的技術突破。對於文創產業而言,科技融入已是大勢所趨。《哪吒2》的視覺效果與《黑神話:悟空》的遊戲引擎,都離不開尖端技術支持。而台灣若繼續執著於小眾題材與傳統創作,不積極擁抱新技術,恐怕難以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面對中國大陸文創與科技的雙重崛起,台灣不能固步自封。首要一步是調整補助政策,從直接補貼轉向稅收優惠,讓市場成為作品成敗的試金石。創作者也需放下“清高”,傾聽觀眾需求,創作既具文化深度又能打動人心的作品。畢竟,觀眾追求的是娛樂與共鳴,而非意識形態灌輸。更重要的是,台灣應借鑑中國大陸的經驗,將科技創新融入文創,利用AI等工具提升競爭力與國際推廣能力。中華文化的寶庫近在咫尺,關鍵在於如何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品。衹有這樣,台灣才能在華人文化圈乃至全球市場重拾影響力,否則,在市場的無情淘汰下,邊緣化的命運將難以避免。中國大陸已用《哪吒2》與《黑神話:悟空》證明,穩健的技術力與市場洞察能創造可持續的成功,台灣若不迎頭趕上,恐怕只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