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前空軍司令部少校參謀官邱世卿。(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南投11月14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共和黨籍總統當選人特朗普曾稱,上任後將1天內終結俄烏戰爭。台灣前空軍司令部少校參謀官邱世卿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特朗普是否短時內結束俄烏戰爭,有待觀察,可確定的是,其宣示顯然是在對歐洲施壓,要歐洲方面再“多付出一些代價”,只要特朗普認為支持烏國有利可圖,或許就會延長協助的時程,反之也隨時可能抽離資源,結束戰爭。
邱世卿指出,特朗普陣營甚至已拋出終戰方案,從目前的內容看起來,烏克蘭的處境相對不利,反而是中國先前拋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的12點和平倡議,可能是對烏國最好的處理方法。
邱世卿,台灣空軍官校畢業,曾擔任台灣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彈藥官、台灣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現從事人工智慧應用研發,曾出版《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引起話題。
特朗普長期反對美國軍援烏克蘭,在競選總統期間,並公開喊出,正式上台後要在“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戰爭。特朗普的資深幕僚藍薩(Bryan Lanza)日前受訪透露,新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優先要務是“建立和平”,而非協助烏克蘭奪回被俄羅斯占據的領土,並指出,烏克蘭如果想拿回克里米亞等失土“得靠自己”。
針對特朗普上任後,俄烏戰爭的可能走向,邱世卿表示,特朗普宣示要在24小內結束俄烏戰爭,是在競選階段的說法,比較偏向政治語言,實際上會如何執行,還有待觀察,畢竟結束俄烏戰爭過程中將牽涉到多方利益,這些利益成分,美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特朗普的宣示,也是某種態度上的展現,代表新美國政府上台後,終結戰爭會是大方向。
邱世卿指出,所以可以觀察出,從特朗普有相關說法後,歐洲方面目前表現出相對恐慌的狀態,因為特朗普是屬於利益導向的商人型政治人物,對其所領導的美國而言,短時間內解決俄烏戰爭是大概方向,而在解決俄烏戰爭的過程裡面,能否將美國在歐洲的利益最大化,則是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
他認為,可以將特朗普揚言結束俄烏戰爭,解讀為美國對歐洲施壓的手段,換言之,當歐洲願意向美國退讓部分利益的時候,特朗普或許不會堅持短時內終戰,特朗普畢竟考慮的是美利益,當美國可以在歐洲掏到更多羊毛,或許就會延長援助烏克蘭的時程,反之也隨時可能抽離資源,結束戰爭。其實講白了,就是在恐嚇歐洲。
邱世卿認為,特朗普覺得結束俄烏戰爭對美國有利,可是在結束的過程中,還可以設法從歐洲方面得到利益,而當美國處理完俄烏戰爭,並且在歐洲方面取得相對應的利益後,就會逐漸將對抗的重心轉移到中國身上,這必然是未來大勢的發展路徑。當美國對歐洲施壓,歐洲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當歐洲無法承擔更多責任的時候,俄烏戰爭就打不下去,因為烏克蘭沒有資源了。
至於戰爭落幕的情境,邱世卿指出,特朗普陣營已有終戰方案,並拋出風向球,根據內容,首先,烏克蘭要承認俄羅斯目前占領地區的實際控制權,但是不承認俄羅斯控制地區的法定地位,並且要在俄烏之間劃定緩衝區,並派遣維和部隊進駐。
他說,維和部隊可能是由中立的安全或觀察組織來執行,例如“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並要烏克蘭承諾20年之內不加入北約,這個模式是參考朝鮮半島的做法,目前沒有資料顯示俄羅斯是否同意、烏克蘭能否接受,甚或是歐洲會不會認同,這只是初步特朗普陣營丟出來的構想,主要目的是在給歐洲施壓。
邱世卿說,無論如何,拖延的越久,對烏克蘭的處境越不利,因為戰場上最後的情況,將決定雙方最後談判的模式,根據最近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的談話,其宣稱俄羅斯不拒絕、不排斥談判,且越早談判,烏克蘭損失的領土就越少。
他表示,由拉夫羅夫的發言可以理解,俄國的策略很簡單,也就是盡早談判,盡快在軍事上面雙方取得一定的界限與疆域,並在相關基礎上繼續往下談,該如何面對戰爭之後俄烏的定位,這大概是目前看到最明顯的俄方態度。烏克蘭方面的選項就只有一個,也就是要俄國退到2014年之前俄烏邊界的狀態,這是不可能的。
邱世卿提到,特朗普的資深幕僚藍薩在接受訪問時也說,若烏克蘭仍繼續堅持該條件,就代表烏克蘭對和平並非認真考慮,繼續拖延下去,美國也不會願意,所以最後的情況,對烏克蘭最好的方式,還是走中國先前提出的12點和平倡議。
根據資料:中國提出的12點和平倡議如下:一、尊重各國主權;二、摒棄冷戰思維;三、停火止戰;四、啓動和談;五、解決人道危機;六、保護平民和戰俘;七、維護核電站安全;八、減少戰略風險;九、保障糧食外運;十、停止單邊制裁;十一、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十二、推動戰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