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策論

中評關注:鄭麗文 民進黨最擔心的對手?

2025-10-19 00:26:16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照片:鄭麗文臉書)
  中評社台北10月19日電(記者 張穎齊)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18日揭曉,黑馬鄭麗文以超乎預期的氣勢勝出,將於11月1日成為國民黨第二位女性正的黨主席。這位出身民進黨、曾任“國大代表”、野百合學運世代的政治人物,震撼藍綠政壇。她的當選,是否更令民進黨出現明顯的緊張與防衛反應,立即開始抹紅戰,也都是鄭麗文要面對的挑戰。

  鄭麗文當選後,民進黨、台灣基進與時代力量等小綠陣營立即展開猛烈攻勢,小綠更指控“中國完全掌握國民黨”、“國民黨赤化”等語。這種迅速、集體式的反應,其實比起理性批判,更像是一場政治焦慮的投射。

  觀察整場選舉過程,民進黨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郝龍斌陣營明顯採取相對友善的態度,甚至對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郝龍斌提出的“境外勢力介入國民黨選舉”說法表示理解與支持。賴清德與“國安局長”蔡明彥更先後呼應此論調,等同間接為郝、趙陣營背書。這樣的現象透露出:對民進黨而言,真正棘手的對手並非傳統藍營菁英,而是那位“了解綠營思維、能以綠制綠”的鄭麗文。

  正由於鄭麗文的政治歷程,曾是民進黨“國大代表”,也是野百合學運的重要人物。這段綠營經歷,使她深諳民進黨的語言結構、派系運作與民意操作邏輯。她在面對民進黨時,既不被傳統藍營的保守包袱束縛,也能精準掌握民進黨的政治語彙。她知道民進黨如何包裝意識形態、如何操控“民主對抗專制”的敘事,也清楚民進黨在“台獨”議題上的虛實落差。

  鄭麗文坦承,自己曾在民進黨時期喊過“台獨”,但後來看清“台獨”在選舉中被工具化的實質騙局。她曾說,民進黨用“主權牌”掩飾執政無能,用“抗中”掩蓋內政問題,“那只是政治權力的外衣”。這樣的語言,對民進黨而言是最具殺傷力的“內部揭露”。

  鄭麗文在當選後主打“兩岸和平”與“務實平衡”論述,主張台灣應“站在大陸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善用市場與經濟優勢,同時維持與美國的對等關係。這並非親中論,而是一種去意識形態化的現實主義。

  她強調,台灣若只靠意識形態取暖,永遠會被國際邊緣化。”這樣的說法,無疑直接挑戰了民進黨多年以來以“台獨”為核心的政治信仰,也對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政策構成壓力。鄭麗文的立場既延續“九二共識”的精神,又包裝成符合年輕世代可接受的和平論述,在民意結構中有潛在的擴散力。

  鄭麗文與過去藍營高層習於文官式領導不同,鄭麗文強調要做“行動黨主席”,不當“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主席”。她宣布將展開全台行腳,下鄉走訪基層,尤其鎖定民進黨的大票倉台南與高雄。

  巧合的是,民進黨內此刻正面臨南部派系矛盾,台南、高雄黨內競爭激烈,地方權力結構出現鬆動。鄭麗文選擇在此時南下進擊,不僅象徵重返民進黨根據地挑戰執政正統,也可能開啟國民黨近年少見的逆襲式突破。

  鄭麗文的政治能量與話語穿透力,使民進黨不得不嚴陣以待。綠營未來可能將持續透過三項手法應對:一是持續抹紅與“國安”化,藉“中國滲透”論削弱其社會形象;二是分化藍營,在黨內製造世代與兩岸立場對立;三是裂解藍白合作,挑起彼此互信疑慮。這也將考驗鄭麗文、黃國昌等在野勢力的巨大挑戰。

  不過,若鄭麗文真能順利結合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前主席柯文哲等在野力量,形成新的在野聯盟,民進黨在2026與2028選戰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鄭麗文的出現,象徵國民黨世代轉折的開始。她不是傳統藍營菁英,而是懂綠、敢戰、能親民的跨界政治人物,能以學運語言對抗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以基層行動挑戰民進黨的組織盤,這正是綠營最難應付的對手類型。民進黨最怕的敵人,不一定是親中,恐怕會是從綠營走出、比綠更懂綠、能打破綠營敘事的鄭麗文。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