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18日進行投票。(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10月16日電(記者 張嘉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投票,選情激烈,競爭者殺到難分難解,黨內支持者各自站邊,連藍營名嘴也參戰,分裂程度前所未見,這將使得選舉最終不論誰勝出,都將留下兩大後遺症,一是介選效應遭綠營打蛇隨棍上,藍後續可能面臨更大的查辦風暴;第二則是內部互信的崩解。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恐讓國民黨陷入長期的內耗與路線混亂。
第一個後遺症是所謂的介選效應延燒。力挺候選人郝龍斌的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日前宣稱大陸有網軍介入此次選舉,背後意涵正是要將主要競爭者、候選人鄭麗文貼上可能是大陸指定主席人選的標籤。
但這樣的指控話音未落,“國安局長”蔡明彥15日就接力表示,已在YouTube發現23個帳號、200多部影片,TikTok上更有上千支影片“討論國民黨主席選舉”,並稱法律工具不足,“行政院”正研議修法。表面上是“國安”單位展現警覺,實則卻順勢把國民黨主席選舉議題上升為“國安”事件。
這一來,綠營樂得推波助瀾,賴清德昨日更在中常會上呼籲藍營支持“國安”十法修法加強管控。“國安”單位、綠營側翼與媒體接力炒作,等於替國民黨新任主席戴上“大陸介選”的帽子。未來無論誰當選,恐都將在政府調查與輿論壓力下舉步維艱,真正成了綠營口中的“國安威脅”。
第二個後遺症則是黨內互信瀕臨崩解。近來在藍營內瘋傳,指國民黨中央此次有屬意的候選人,18日的開票過程將不公開,雖然後來證實為誤傳,但黨中央可能灌票、作票給特定候選人的流言已在基層傳開,已有許多鄭麗文支持者為此憤慨,倘若最終結果與鄭麗文在各項民調都領先的趨勢不符,開票當晚出現激烈抗議甚至衝突的可能性並不低。
當黨中央公信力動搖、基層信任瓦解,再要談2026縣市長選舉或2028大選,恐怕都是徒勞無功。從歷史經驗看,國民黨只要分裂,就極難再回到原點,而諷刺的是,這一切看在綠營眼中更是樂不可支,因為他們什麼也沒做,藍營自己就殺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