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策論

中評專論:中國全球治理倡議的地緣意義

2025-10-12 00:24:0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之後,中國對國際變局的又一理論貢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又一中國方案,對國際關係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更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的中國版宣言書,系統提出中國版的發展理念與治理方案,中國開始正視其在全球治理中應盡的大國義務,表明中國開始從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者與維護者向國際秩序塑造者轉型。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有助於構建不同文明、不同政治制度的命運共同體。近年來,中國搭建了不同國家、民族、政黨、文化的多項對話機制,如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中國—東盟文明交流合作論壇等數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對話機制。中國還致力於積極推動熱點問題和平解決,積極開展安全領域的交流對話。

  全球治理倡議是中國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而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全球治理倡議堅持以主權平等為前提、以國際法治為保障、以多邊主義為核心,以人為本為治理目標、以行動為導向,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貢獻中國的智慧與方案。

  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有利於推動“全球三大倡議”的全面落實,助力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十多年來,中國積極通過“一帶一路”帶動了沿途、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效推動了當地的安全與穩定,由點到面,由面到線,並逐漸輻射到整個南方國家。中國正通過四大全球倡議,穩步推進中國版的全球發展與全球治理,攜手全球南方國家推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積極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是維護全球多邊主義的宣言書,在美國逆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首當其衝站出來,提出共同推動全球化進程,提高全球南方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彌合南北的發展、安全和治理鴻溝,全球治理觀的核心在於“共商共建共享”,保證世界各國各方的共同利益,確保世界各國能夠共同參與全球治理並共享全球治理成果,穩步推進國際體系向前發展。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後,美國更進一步拋棄所謂“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特朗普政府正致力於構建覆蓋全方位、全領域、全鏈條的對主要大國戰略威懾體系,通過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維護美國全球主導地位。試圖通過軍備狂飈扭轉經濟失速的戰略頽勢,強化以美國為核心、排他性極強的霸權安全格局,從而達到重塑單極秩序的“終極目標”。

  中小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決策中話語權不足,影響治理機制合法性與行動力;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以多邊主義和務實防務合作,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強化以《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尊重國家主權與發展道路,推進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保障中小國家話語權;加強不同國家、文明間對話與防務信息共享;以國際法為基礎建立包容靈活的安全對話機制,以行動落實承諾。

  當前伊朗、非洲、中東等地衝突持續,國際法權威受到侵蝕,非傳統安全威脅加劇,“脫鈎斷鏈”破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人類正處於安全治理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以普遍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等原則為核心,統籌多領域安全挑戰,摒棄零和思維與武力對抗,倡導以開放、合作、共享替代“小院高墻”,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AI向善為民,杜絕自主殺戮等濫用行為;薩伊德則指出,需以《聯合國憲章》為指引,明確科技應用的“紅線”,通過立法與監管體系,區分軍民兩用技術的邊界。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是具體行動計劃的務實框架,契合各國共同發展訴求,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強調推動構建更加包容、平衡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為構建全球和平提供“路線圖”,有利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推動全球發展時並不將本國意志強加於他國,更重視在平等的基礎上,幫助所在國自力更生實現自主發展。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構建與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話語權,塑造與提升中國全球治理能力,加快全球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避免全球治理的無序競爭,以國際法治為保障,加強國際治理制度機制的整合與對接,提高全球治理的一體化水平。

  (胡志勇,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