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朝三國領導人同框引關注(圖源:央視直播截圖)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2025年9月3日,中國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舉行大閱兵,26國元首和多國政要到場見證,場面宏大,但中俄朝領導人歷史性同框的照片一出,西方媒體就炒作起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在一場公開活動中聲稱“中、俄、朝鮮三國領導人正在密謀對抗美國”。然而,我們以為,當今全球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各國利益深度交織,絕非非黑即白的陣營對立模式的敘事所能概括。
首先,西方總把中俄朝的正常互動看成“反美聯盟”,偏見濃厚。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9月3日表示,她認為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朝鮮領導人在北京的會面是在“直接挑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她將北京的雙邊和多邊會面稱為“獨裁領導人建立新國際秩序”的工作。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直批,歐盟有關官員的言論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缺乏基本歷史常識。的確,多年以來,西方世界總愛把中、朝、俄看做是所謂“新冷戰”的“軸心”,體現了其越來越加深的戰略焦慮。可回顧歷史,80年前,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此期間,俄羅斯、美國以及一些友好的國家和人士都向中國人民抵抗侵略提供了寶貴的援助和支援。但經過這麼多年,反而是美歐一些官員卻能說出中俄朝是在構建“專制聯盟”的話,可見他們沒有正確的二戰史觀,對華認知也依舊充滿著傲慢與偏見。
俄朝、中俄、中朝之間的關係,各有各的內在邏輯和深度。從共同防禦到戰略協作,再到歷史友誼,這些關係可不能一概而論,它們都是在各自的戰略考量下發展的。中俄朝三國之間的正常交往,本該是在全球化時代多邊主義的好例子,西方相關輿論的抹黑,只會加速其本身霸權的衰落和被世界多數國家的孤立。
其次,“聯盟政治”不是中國的外交傳統,共同發展才是硬道理。
中方經常在公開場合講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三不”原則,遺憾的是,西方一些人士對此並沒有深刻理解和正確認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外交體系,將"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等理念融入國際交往,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回溯歷史,中國實行不結盟政策是基於歷史教訓、戰略自主性維護及現實利益綜合考量的結果,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智慧。
從現實來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加入的上合組織、金磚集團、全球南方甚至是習近平主席前不久剛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其核心內涵都哪一點都與所謂的“軸心盟國”的所做所為相去甚遠。在全球化的時代,“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是中國倡導追尋的理念。
再者,陣營對抗在多極化時代是落後產物,已不適用於新型國際關係。
當前,亞太地區最大安全威脅為陣營化對抗,而這與美國對自身實力、信心下滑及將中國視為“全面立體挑戰”密切相關。可中國早已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在多國際場合不斷強調中國不稱霸的決心,展現出與美國截然不同的發展思路。儘管如此,當前該地區逐步出現的微妙陣營化對抗背後潛藏的風險已不容忽視。但我們要知道,霸權主義和零和思維已經是在時代發展驗證下被淘汰的產物,世界各國總是嚮往著多極化、平等化的國際秩序,以及大國小國和平發展,一起獲利的共同追求。
總而言之,中、朝、俄三國元首“同框”畫面不需要過度解讀,“密謀抗美”純屬無稽之談。當今世界的大背景不應該是相互侵略、相互猜疑的。我們應該去仔細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對話以及如何建立國與國之間的信任,更好地構建符合新時代的新型國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