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策論

中評觀察:香港堅定應對經貿危機

2025-05-01 00:06:03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發佈會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記者 盧哲)四月初,美國宣布對多個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其中向香港產品加徵三成四關稅,連同早前宣布徵收的兩成關稅,累計徵收五成四關稅。面對美國發起的面向全球的“貿易戰”,筆者觀察,香港官方及業內均迅速作出表態,並就應對國際貿易形勢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可以看出,香港社會對於維持香港自由港地位的觀點十分堅定;而在挑戰中尋找機遇,拓展更多貿易渠道、擴大市場、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地位及制度優勢,亦成為各方共識。同時,香港各界對於應對新貿易形勢均做好了心理上和行動上的準備,態度積極,信心堅定。

  自月初美國宣布對多個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隨即表示,美國不再奉行自由貿易,肆意破壞國際共同建立的世界貿易規則,霸凌野蠻,損害全球貿易,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化進程。美國濫施關稅,影響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稅率加幅巨大,涵蓋商品範圍廣泛,破壞世界經貿秩序,為世界帶來極大風險和不穩定性。

  李家超宣佈,作為應對策略,特區政府會在七個方面加大力量。一是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會加強向內地不同省市拓展產品內銷。二是加強國際交往合作,積極深化區域合作。區域內貿易可做大、做深、做廣,抵銷美國貿易減少;並與更多國家和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三是加快香港產業升級轉型,推進建構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數字貿易、推動總部經濟等發展。四是加大發展科技創新,吸納高端人才,提升生產力和效率。五是大力推動國際金融合作,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開拓新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通道。六是把握多國需要分散地區風險的大趨勢,吸引外國企業和資金進駐香港。七是繼續向業界提供支援,協助企業應對挑戰,包括透過金融管理局協調銀行界為企業資金周轉。

  李家超強調,自由貿易是香港的競爭優勢、香港成功的命脈,當局會繼續保持香港自由港地位,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商界方面,4月14日,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舉行發佈會,公佈《推動香港貿易發展升級轉型》研究報告成果。報告指出,香港貿易行業正面臨“三變兩轉”(三大變革方向與兩大轉型路徑)的結構性挑戰。在國際層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跨境電商“小額豁免”政策衝擊並削弱本港傳統轉口貿易優勢;在商業模式層面,全球供應鏈碎片化迫使香港須從“中間人”角色升級為“供應鏈管理者”;在技術層面,利用智能物流、大數據供應鏈及自動化倉儲等創新科技,重塑貿易產業鏈生態。

  發佈會上,立法會議員(進出口界)黃英豪表示,國際貿易到了前所未有的格局,世貿組織所制定的規則被某國單方面推翻,但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協定出現並替補原有體系。香港在這過程中要找到正確定位,提供高端的供應鏈服務。同時,香港要加快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而配合中央與周邊國家的有關構建命運共同體政策,他認為香港應在當地開設經貿辦事處等。黃英豪表示,本港的貿易行業需要升級轉型,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香港航運業面對較大挑戰,空運優勢要鞏固提升。他又強調,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相信將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需用離岸人民幣結算,而香港正是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對香港的未來感到樂觀。

  4月16日,香港工商專業界代表政團經民聯,舉行“求變求進 危中搵機 應對全球關稅大戰建議”發布會。經民聯認為,美國向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對環球貿易、投資及經濟環境造成嚴重衝擊,這對香港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香港應更加充分地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求變求進,危中尋機,運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將貿易戰轉化為香港的發展機遇。

  經民聯提出三方面建議:特區政府應及時採取措施支援商界;發揮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優勢拓展貿易空間;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吸納國際資金。經民聯強調,香港作為國家對外貿易最前線和最重要的窗口平台,在美國對香港使出高額關稅的情況下,香港仍然宣示堅持自由貿易零關稅,獲國際社會高度肯定,彰顯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香港應進一步強化內聯外通,積極吸引海內外資金來香港落戶,在港開設公司、併船出海,並利用好《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賦予香港的優勢,鼓勵企業通過CEPA開拓內地市場,從而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化危為機。

  高校方面,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經濟研究所聯同香港清華同學會4月16日舉辦第六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香港清華同學會會長、中信證券國際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李春波表示,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已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殊地位以及獨特製度優勢,於新環境下愈發凸顯重要性。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毛振華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主題報告,以“全球關稅衝擊與‘新三期疊加’”為題,回顧了今年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整體表現。毛振華表示,當前經濟工作初見成效,供需多項指標均延續回暖,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緩衝期,正處於價格緩衝、風險緩釋與新動能孕育的“新三期疊加”。但4月美國超預期的關稅戰對中國經濟造成較大衝擊,使得一季度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轉折點,後續中國經濟能否延續築底企穩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毛振華強調,美國發動“關稅戰”看似無理,實則目標清晰,其背後是“美國優先”的核心原則。伴隨中美關稅博弈升級,關稅戰不僅短期對我國出口、價格、就業、消費、投資等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可能拖累GDP增速2個百分點左右,長期來看,“脫鉤斷鏈”對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以及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都將帶來重要影響。對此,我們應在政治、經濟、貿易、金融、軍事等多方面做好充足的戰略性準備。

  毛振華認為,面對外部衝擊,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短期以擴內需、穩價格、緩釋風險為核心,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中長期則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釋放居民、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中國經濟韌性。同時,站在中長期規劃角度持續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從出口導向的生產大國向內需驅動的消費大國轉變,從而更深度參與國際規則重塑。

  筆者觀察,面對貿易戰,香港堅定與國家同心,並持謹慎心態,積極在危機中嘗試各種“解題思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各界在過程中顯示出了對“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充足信心,對香港特殊地位的充分瞭解,對國家發展及政策的十足底氣。相信面對變幻的國際局勢,香港定能在挑戰中找的新機遇,創造新成績。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