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財
中評社台北4月30日電(作者 柳金財)4月26日國民黨、民眾黨號召支持者上凱道,推動“反綠共、戰獨裁”遊行。前領導人馬英九抨擊現任領導人賴清德:無能、不當、獨裁,造成人民間對抗及兩岸緊張。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集會上,拋出罷免領導人賴清德議題,呼籲司法獨立及公正性;台北市長蔣萬安先前則針對反罷免倡議“倒閣”。賴清德則回應該遊行不具正當性,質疑反對黨不思反省檢討,反而砲打司法,“將司法案件政治化,對司法傷害何其大”。這場“反獨裁反綠共”社會抗爭可謂是民進黨主政以來,由藍營所主導最大規模抗爭運動。
相對於2006年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主導倒扁紅衫軍運動,參與人數約36萬人,其規模雖難以媲美,但卻直逼第二高達25萬人。倒扁運動在陳水扁下台前一年半,這次抗爭卻是賴清德執政未達一年爆發,賴民意支持度及滿意度呈持續下降趨勢。可見大罷免案致台灣社會政黨對立及社會衝突更為尖銳,衝擊賴清德執政滿意度。
首先,民進黨施政滿意度首度出現死亡交叉。426抗爭運動後,據《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的執政表現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是上任以來首次不滿意(47.3%)大於滿意(47.1%);其滿意度在短短一個月內,從高峰下降近10個百分點,不滿意度則增加約7個百分點,不滿意程度高於滿意程度。民眾對執政黨是否濫用權力出現高度質疑,包括政治介入媒體、選擇性辦案等;民眾對是否支持“倒閣”意見兩極分歧。
其次,藍白社會動員力高於綠及其側翼。對比前一週綠營及其側翼發動大罷免運動,藍綠社會動員能量具有不同程度展現。據報導419青鳥運動為5萬人、426國民黨則宣稱25萬人。4月19日親綠網紅八炯等人主辦419大遊行,直至下午5時左右,人潮尚未圍起景福門。事隔一周後,4月26日同一地點國民黨號召群眾上凱道426反賴大遊行,約下午3時30分,景福門已被圍繞一圈,人潮外溢至仁愛路。
尤其26日雨勢不斷,但仍難澆熄現場民眾熱情,高喊“賴清德下台”!可以說,藍白在凱道進行政治動員及宣傳戰,進一步促使大罷免升溫,替二階連署的臨門一腳增添柴火。尤其當民進黨新舊世代領導人對大罷免展現不同政治立場,包含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前領導人陳水扁、副領導人呂秀蓮皆呼籲不要搞大罷免,這凸顯民進黨內部某種程度政治分化,更加印證當前民進黨推動大罷免並不符合絕大多數台灣社會民眾普遍期待。
復次,藍白結盟抗爭效應持續性端賴雙方合作緊密性。藍白惟有結盟團結一途,否則無法抗衡民進黨。藍白應記取領導人大選因沒有合作成功政治後果,藍白得票計六成、賴為四成,選出少數“總統”卻行政專斷獨裁,導致今日政務、兩岸事務治理危機。藍白在反罷免議題上,可以共同合作倡議;但國民黨內領導主張則有“倒閣”、罷免領導人之議,而民眾黨主張罷免領導人,既有交集又可分進合擊。觀察426抗爭中國民黨主席倡議罷免賴清德,顯然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罷免領導人訴求,獲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支持。
再者,推動“倒閣”難度低於罷免領導人門檻。從“憲法”規定來說,要罷免領導人成功幾乎是一項不可能任務,但要“倒閣”成功只要藍白聯手則易如反掌,這些不僅皆可重挫賴清德政治聲望,使其施政避免採取激進路線,甚至可阻卻其連任之路。
現今台灣領導人、副領導人之罷免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提出後,“立法院”應為罷免案成立之宣告。但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換言之,在520年後賴清德也可因其就職滿一年,由“立法院”四分之一委員提議,三之分二同意提出。就藍白在“立法院”席次要通過四分之一提議(29席“立委”提案),並非是問題。提案後,需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即至少76名“立委”)同意,“立法院”始能宣告罷免案成立。但要經三分之二“立委”同意,則是一項不可能任務。
之後,要罷免領導人成功需滿足兩個條件:1.投票人數門檻:投票人數需超過選舉人總數一半(以2024年領導人選舉約1954萬選舉人計算,需約977萬人投票)。2.同意票門檻:有效票中,同意罷免票需超過有效票的過半數,約489萬。
最後,藍白結盟推動“倒閣”議題成功率極高。民眾黨主要是不分區“立委”八席,欠缺強而有力區域“立委”候選人,因此擔心“立法委員”全面改選可能難保留目前席次,喪失關鍵少數地位。若能妥善打出柯文哲司法事件不公悲情牌或有效果;例如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綠營政治人物運用悲情牌非常有效,無論是當時陳水扁妻吳淑珍、張俊宏妻許榮淑,或是姚嘉文妻周清玉及鄭南榕妻葉菊蘭等等,皆因先生身陷囹圄或遭壓制而參選進而當選。
此外,藍白共推區域候選人、或藍營在某些區域禮讓白,藍白彼此釋放誠意,則未必在“倒閣”後“立法院”全面改選,就會喪失藍白過半機會。從目前政黨支持度、政黨形象推估各黨選舉得票,在大罷免結果中民進黨最多是席次增加數席,但無法過半。“倒閣”後“立法院”全面改選,藍白過半新民意對賴清德制約更大。若此一“倒閣”成功,將成為台灣憲制史上首度不信任投票造成“內閣”更替,此將重挫賴清德政治聲望,甚至成為其連任執政的攔路虎;從而制約民進黨保守、反制、激進兩岸路線及一邊倒的國際戰略。
(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