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榮
中評社台北4月28日電(作者 李建榮)4月26日下午,台灣最主要的在野黨、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手發起罷免賴清德的大型群眾運動。這個活動可以說是被民進黨側翼發起的大罷免以及檢調大規模連續搜索國民黨地方黨部及扣押若干黨工所激起。台灣內部陷入惡罷的政治內鬥內耗,不啻於已陷入“民主內戰”的邊緣。
當在野黨的“國會”領袖、“立法院長”韓國瑜喊出美國關稅、大陸軍演及大罷免三把刀已經架在台灣人民頭上的形容時,執政的民進黨不思停止政治內耗、團結在野及全民一致對外因應危機,大罷免仍靠黨機器升溫無歇手可能,在野黨也就不無束手就擒的可能,只好升高到罷免賴清德的政治動作來對抗,雖然台灣內部罷免“總統”的提案要高達三分之二“立委”支持才能成案推動,顯然是高難度,但國民黨及民眾黨決定知其不可而為仍要向前推動,無疑是要將賴清德一軍,賴要繼續鬥,台灣將無寧日,執政即將屆滿一年交不出政績,內外交迫,對民進黨往後的選戰衹有百害而無一利。賴的另一條選擇之路,就是接受少數執政窘迫的現實,重新選擇一位可為“國會”多數接受的“行政院長”,總預算與政策才能較為順利推動。除此之外,賴清德幾乎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台灣不是沒有經歷過少數民意執政的“總統”,公元2000年衹有39%的支持選上“總統”的陳水扁,一上任他選擇提名國民黨籍的前“國防部長”唐飛為首任“行政院長”,顯然是參考李登輝用郝柏村換下李煥的靈感。此一佈局一度被視為識時務的妥協。但因為沒有事先經過政黨協商,不為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所接受,連戰認為這是個別拉伕,很可惜唐飛在很短的時間因為不認同廢核四而去職。但至少少數當選的陳水扁“組閣”有考慮到國民黨員及軍方高級將領兩個層面。
反觀同樣是40.1%的少數民意,賴清德上任前只喊出將籌組民主大聯盟,就職演說中對“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提出了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的主張。但最後塵埃落定的“內閣”無一位國民黨及民眾黨籍,“行政院長”選擇了同黨的卓榮泰。“行政院”的施政方向並未尊重多數的在野政黨,民進黨的黨團還想沉浸過去完全執政的情境,無法適應投票居少數的政治現實。對於代表61%的在野二黨以及在“國會”居多數的在野二黨而言,這樣的“內閣”無法順利施展拳腳,根本是再正常不過。以民主政治稍具成熟的法國,也是台灣朝野聯手“修憲”參考法國的雙首長制,當總統與國會多數分由不同政黨所屬,內閣總理就應由國會多數黨出任。賴清德不願參照,而去年2月1日“立法院”集會行使職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及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錯失良機,未能在第一時間對卓榮泰提出不信任案,逼迫賴清德改提一位可為“國會”多數接受的“行政院長”,這是台灣內部政治危機的開始,朝野都有責任。
當時在野黨可能一方面選前政黨談判失敗,柯文哲背棄承諾參選到底,兩黨選後短時間內沒有合作提出要求“組閣”的政治互信,另一方面擔心不信任案提出,賴清德可以解散“立法院”重新改選,擔心剛選上的黨籍“立委”不支持,但是這種評估少了民進黨“立委”也剛選上,未必也會支持馬上改選,因此重提相對可受在野黨支持的第二位“行政院長”人選不是沒有有可能的發展。
但這樣的政治判斷與選擇錯失之後,接續的發展就是民眾黨中央黨部遭搜索,柯文哲遭扣押,黨主席被迫易動。國民黨四個地方黨部遭搜索,地方黨部主委及黨工遭扣押,朱立倫本人也遭違反集遊法被傳訊。事態發展至此,在野黨也只好全面反抗,選擇群眾抗爭與議會鬥爭併進,升高對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的抗爭,政治衝突已經是別無選擇。
美國對台灣朝野互動出現重大危機時,從不坐視不理,過去陳水扁推動“制憲”“一邊一國”、紅衫軍運動,乃至於三一九槍擊案,美國都出手介入。當朱立倫與黃國昌聯手推動罷免賴清德時,美國在台協會可能就無法只向國務院寫政治評估報告了。對岸的《反分裂國家法》動武的理由之一還有包括台灣動亂不已之時,因此台灣內部的局勢發展,也應包括國際因素對台海和平的評估在內,除了美國包括日本在內可能的外力介入,賴清德的“國安”團隊都應評估朝野嚴重對立的後果。
同樣是4月26日,二十年前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帶團到中國大陸進行和平之旅,改變了兩岸情勢,展現了與民進黨截然不同的治理道路,為三年後的國民黨重新執政之路打下良好基礎,也讓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動武無施展的理由,在馬英九穩健的執政下,台海難得出現八年的和平發展局面。
撫今思昔,台灣的朝野政黨菁英、學術界知識份子及媒體領導與各界社團領袖還不能正視台灣危機,真的要讓“民主內戰”成為事實嗎?當曾經擔任過民進黨首位“總統”與“副總統”的陳水扁與呂秀蓮及曾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相繼提出諍言,賴清德還能不解執政包容與寬容的重要性嗎?如果台灣真要進入“民主內戰”,為了生計與安寧,台灣民眾恐怕唯有自救一路,無法寄託或是放任政黨繼續惡鬥下去。
(作者:李建榮,曾任台灣“行政院”記者聯誼會第一屆第二屆會長,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政治幕僚及吳伯雄主席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