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9月2日電(記者 張嘉文)美國總統特朗普高關稅政策和處理俄烏戰爭的方式,是否讓台灣社會疑美論的氛圍愈來愈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向中評社表示,不只是台灣疑美更嚴重,亞洲國家甚至是歐洲都一樣,很多國家都要利用這機會和中國發展關係,因為要找出路。
趙春山說,在這狀況下,賴清德的執政路線必須要調整,台灣過去當然依賴美國,但現在外在環境有了變化後,對美的立場以及兩岸的立場都需要調整,如果還是堅持要走“反中”、“抗中”這條路,最後就要付出代價。所以賴剩下的兩年多任期必須調整,要站在台灣的利益來看問題,而不是意識形態。
美麗島電子報近日公布最新民調,美國對台灣課以“20+N%”的稅率,讓台灣民眾對特朗普的信任度,從18.1%大跌6.8個百分點,來到11.3%;反之,對特朗普的不信任則從72.6%增加5.9個百分點,來到78.5%。
趙春山對此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反映出台灣社會的“疑美論”正在加深。台灣社會現在的疑美氛圍比過去更嚴重,這種趨勢並非台灣獨有,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都有相同感受,歐洲也在強調戰略自主,這些國家在調整對美依賴的同時,開始尋求與中國改善關係。
他舉例,早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因烏克蘭戰爭的政策,就曾引發“疑美”的討論,如今特朗普重新上任後,再加上美國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更使問題加深。
趙春山指出,這些民調與氛圍的變化對賴清德的執政形成嚴峻挑戰。賴清德與“國安”團隊過去過度依賴美國,但如今外部環境已經改變,台灣必須在對美與兩岸政策上做出調整。許多國家選擇在此時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仍走在“抗中”的路上,這不利於長遠發展。
他強調,如果執政團隊仍固守原有路線,未來必須付出代價。賴清德還有兩年多任期,這段時間非常關鍵,台灣應重新檢視政策,把台灣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單純強調意識形態的立場。
談到如何調整,趙春山表示,首先要恢復朝野之間的溝通。近期的大罷免風波,凸顯台灣內部矛盾尖銳,未來朝野應針對關稅、兩岸關係、對美外交等重大議題展開討論,建立共識,因為這些問題不是某個政黨的問題,而是全體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趙春山說,譬如在大罷免期間,綠營一再以過去國民黨反對對美軍購等議題來操作仇恨值,其實並不正確,馬英九政府時期一樣推動軍購,也增加“國防”預算。如今不只是台灣,日本等國家也都在提高軍費,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台灣在增加“國防”預算的同時,美國卻在經濟上以高關稅壓迫,造成極大矛盾。
趙春山說,美國一方面要求台灣增加“國防”支出,另一方面在經濟上用關稅來壓迫,台灣怎麼活下去?
他強調,這些矛盾已經引發台灣民眾對美國的疑慮,這不是單一政黨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全體台灣社會共同的課題。未來兩年多的時間,賴清德如何因應將是關鍵。如果仍維持現有政策路線,可能會導致台灣在國際局勢與兩岸互動上陷入更不利的位置。
趙春山說,台灣過去長期依賴美國,這是歷史結構使然,但如今國際情勢轉變,兩岸與對美政策都需要重新檢視。賴清德應從最近的民調與國際氛圍中汲取教訓,帶領台灣社會跨越黨派分歧,重新檢視路線,畢竟民眾最關心的是台灣利益,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