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峰會是上合組織歷史上參與方最廣、成果最實的一次盛會。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評論員 丁乙)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天津圓滿落幕。這場由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15個對話夥伴共同參與的國際盛會,以“深化團結協作 共促地區發展”為主題,從安全合作到經濟發展,從機制創新到理念升級,以豐碩成果為上合組織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動盪變革中的世界提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範本。
規模背後的共識:多邊主義的生動注腳
此次峰會的規模與參與度本身便傳遞出強烈信號——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15個對話夥伴涵蓋歐亞主要區域,上合組織“大家庭”成員增至27個,成為當今世界覆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在單邊主義抬頭、地緣衝突頻發的背景下,如此廣泛的代表性齊聚天津,既是對“上海精神”的共同堅守,更是對“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集體呼應。正如王毅外長在新聞發佈會上所言,“天津峰會是上合組織歷史上參與方最廣、成果最實的一次盛會”,其規模背後,是國際社會對“團結協作”這一時代主題的深刻認同。
安全與發展雙輪驅動:全球治理的實踐路徑
峰會以“八大成果”為支點,撬動了上合組織合作的新維度,其中,習近平主席繼過往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后,在本屆峰會正式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的理念貫穿始終。全球治理倡議內涵包括: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和注重行動導向。
在安全領域,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綜合中心、信息安全中心、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中心、禁毒中心等“四個安全中心”的落地是關鍵突破。這一機制創新並非簡單的機構增設,而是成員國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共治”的標誌。正如峰會通過的《關於深化安全合作的聲明》所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共同安全,就沒有共同發展”。中國提出的“智慧邊防”聯合演習、跨境網絡安全應急回應機制等方案,被納入“四個安全中心”運作框架,正是“全球治理”在安全領域的具象化——通過技術共享、機制協同,成員國從“各自為戰”轉向“聯防聯控”,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非排他性”合作樣本。
在發展領域,“全球治理”的實踐更具突破性。習近平主席宣佈成立中國—上合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臺,以及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合作中心,明確提出“以中國新發展為上合組織提供新機遇”;峰會更以政治決定啟動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籌備進程,填補了歐亞地區長期缺乏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空白。這些舉措跳出了傳統援助模式的“單向輸出”,轉向“共商項目、共建機制、共享成果”的合作邏輯。例如,6項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如能源可持續發展、綠色產業、數字經濟等,聚焦“新質生產力+貿易投資+產業鏈合作”,本質上是成員國共同繪製的發展路線圖,每個國家既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利益的共享者。
歷史與未來的交匯:全球治理的價值昇華
峰會通過的《上合組織成員國未來10年發展戰略》《關於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聲明》《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聲明》,則從歷史縱深與全球視野,為“全球治理”注入了價值內核。
一方面,峰會以“銘記歷史、維護和平”的正義之聲,將上合組織的使命從“區域合作”提升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層面。《二戰勝利成果聲明》呼籲“以史為鑒,堅持正確二戰史觀”,本質上是對“單邊主義改寫歷史”“霸權主義破壞秩序”的正面反擊,彰顯了上合組織作為“正義共同體”的歷史自覺。
另一方面,峰會以“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鮮明立場,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上合方案”。在單邊關稅壁壘、技術封鎖加劇的背景下,成員國共同聲明“反對違反世貿規則的單邊行徑”,本質上是對“弱肉強食”舊秩序的否定,對“公平正義”新秩序的捍衛。這種“要公道不要霸道”的共識,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高度契合,為發展中國家探索自主發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引領。
全球治理的“上合樣本”將照亮更多可能
從安全中心的落地到發展平臺的搭建,從歷史正義的宣示到全球治理的發聲,天津峰會不僅完成了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展的“頂層設計”,更以“全球治理”的實踐,為這個成立於2001年的新型國際組織注入了“成年禮”般的成熟氣質。當“上海精神”與“全球治理”深度融合,當27個成員國的利益與全球南方的期待同頻共振,上合組織正從“區域合作平臺”向“全球治理樣板”加速邁進。可以預見,天津峰會播下的“全球治理”種子,必將在歐亞大陸乃至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構建更穩定、更包容、更可持續的世界秩序貢獻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