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評論員 王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續脈至今的國家,曾經在農耕社會長期領先世界,早就明晰武裝力量對於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新中國而言,無論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還是改革開放的巨大經濟成就,都必須得到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保護。此次九三大閱兵集中展現的各種先進的海陸空天武器及與之相關的尖端科技,堪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不僅會引起當今世界的高度關注,也必定會顯揚民族復興的豪情。
軍事力量自古就是保證文明延續、國家安全、財富歸屬的關鍵。從國際看,印地安人幾近消失的歷史與現實,以無數生命的喪失證明了,一個失去自衛能力的文明是難以延續的;海灣戰爭既讓世人看到了霸權的軍事代差造成的屠殺,也讓世人充分認識到經濟利益會令強權的貪慾燃燒。無論鴉片戰爭還是八國聯軍,歸根到底是當時中國落後的武器裝備無法抵禦帝國主義列強對富饒中國的經濟與領土的覬覦;抗日戰爭的起因,就在於當時的日本奉行軍國主義的擴張政策,進而產生對中國資源、市場和戰略地位的強求。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了令世界驚豔的經濟成就;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傳統列強的貪欲可能早就會形成另一次群狼效應。
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甚至一些蕞爾小國都敢踹門挑釁的屈辱,使得中華民族以切膚之痛沉積了對建設強大國防力量的期盼與渴求。新中國此次舉行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閱兵,向當今世界展示中華民族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鋒銳,已經成功營建的捍衛主權領土、護佑民族安全、保障經濟成果、促進世界和平的強大實力。
“九三大閱兵”主旨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光復台灣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特殊的受降日本法西斯的日子,也必然提醒國人對武器落後的傷痛:抗日戰爭初期幾次大戰之後的退守,並非當時的中國士兵缺乏勇氣,而是在武器裝備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在正面與敵後用鮮血和生命筑起了捍衛國家民族的血肉長城,遲滯了日軍的攻勢並最終形成對峙。中國軍人的愛國與忠勇無疑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但是也必須承認武器裝備的提升對於戰爭的關鍵作用。以抗戰史的重要轉捩點長沙會戰為例,岳麓山上的蘇製大炮重創日軍,迫使元氣大傷、士氣大落的日軍撤離長沙,抗戰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持久戰彰顯了大國的戰略韌性,並最終奪得抗戰勝利。
加強武備並非好戰,對於歷來追求避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歷來將“不戰而屈人之兵”奉為最高軍事藝術的中華民族,和長期以追求和平共處為己任的新中國而言,擁有先進的武器並非為了主動發動對外戰爭,而是因應中華民族的發展需要;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首先,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需要強大國防力量的捍衛。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環伺的狀況一直存在,無論是捍衛漫長國界還是遼闊海疆,包括平息台海與南海風浪,穩定東北亞、南亞局勢,中國都需要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
第二,中華民族的生存安全需要強大國防力量的保護。中國雖然最終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生命的代價是巨大的。環顧當今的以巴衝突、俄烏戰爭、印巴衝突,都給相關民族造成了嚴重創傷,中華民族的生存安全需要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
第三,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需要保障。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鴉片戰爭就是因為中國龐大的財富與市場被覬覦而發生,而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按照1937年的幣值計算達到6000億美元。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再度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力,必然還是會出現弱肉強食的狀況。而保障中國發展的經濟成果,需要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
第四,世界並不安寧,除了以巴衝突、俄烏戰爭、印巴衝突給世人直接展示戰爭引發的動蕩之外,還有霸權的刻意緊逼,包括霸權對南海、東北亞、台海、南亞的惡意挑唆。客觀而言,國際社會目前如果想要在和平的前提下避免因文明衝突導致的高強度衝突、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還離不開武力的制衡。正如所謂“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世界霸權集團並未也不太可能短期之內放棄以戰爭手段來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的企圖,信奉“真理永遠只在大炮射程之內”的強權行為比比皆是。顯然,強大的國防力量,能夠平衡與壓制一些盲目的冒險與蠢動。作為一個海陸邊界遼闊、追求民族復興的大國,無論保證自身安全還是維護世界和平,都需要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
經歷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的中國,“落後就要挨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早就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應該說,中國能夠在九三大閱兵上展示大量令人驚豔的武器裝備,受益於多方面的條件:
首先,必須要感謝老一代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各代領導集體的共同努力。毛澤東主席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陳毅元帥說得更加直白:“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中國領導人早期對兩彈一星的堅毅執著,為新中國拒絕核威脅與核訛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歷代領導集體對國防的高度重視,共同鑄就了捍衛領土主權的堅盾。
其次,中華民族從來都不缺乏創新精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競爭環境中創造了深刻影響後世的思想理論與器物文明;而向全社會開放的宋代科舉形塑了整個社會的競爭環境,其中最為直觀的結果就是宋代產生了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就是說,只要公平競爭能夠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中華民族就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文明成就。而改革開放與恢復高考,將經濟基礎、人才儲備和創新環境三個要素形成極化效應,營造了一個尊重知識、倡導競爭、呼喚能人的時代。與“祀”相關,中國特有的宋以後普及型宗法宗族觀念中經長期積澱、開啟而流淌於血脈之中的競爭基因,在改革開放和恢復高考的競爭環境中迅速發揮其強大的生命力,呼喚能人的時代使得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滋養與勃發。
第三,新中國武器裝備的突飛猛進受益於科技的全面進步。據2024年10月的報導,1994年中國申請人通過PCT提交的專利申請僅有98件,至2023年,中國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近7萬件,已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全方位的科技進步並為尖端武器的研發與生產提供了關鍵的方向引領技術支撐,除了人們能夠直接看到的殲20、055大驅、電磁彈射的福建號航母、乘波體高超音速導彈、多型核潛艇以及傳說中的殲60等實實在在的軍事武器之外,北斗衛星、人造太陽、月球取壤和坐底深度接近11000米的馬里亞納海溝的中國載人潛艇,以及AI、芯片等方面的技術進步,雖然並非直接屬於軍用武器的範疇,但是無疑對軍事裝備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第四,經濟發展與全產業鏈佈局為中國軍事裝備全面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化軍事裝備的研發與量產,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得益於始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從瀕臨崩潰的邊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在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的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衹有中國擁有全部的工業門類。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塑造的競爭氛圍,使中國大陸的工業化進程大幅提升並創造了巨量的財富,而經濟繁榮則為研發、量產與維護先進的軍事裝備提供了資金保障。可以說,全產業鏈的戰略佈局與其創造的巨量財富,共同為當今中國的尖端武器呈現井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也因此有了更多更堅實的支撐。
此次“九三大閱兵”展示的諸多先進武器,雖然僅是當今中國軍事科技的一部分,但是已經能夠透出“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驚人實力。這種實力是經過多少代科技精英銳意發展得來的,艱苦但堅實:一位曾經操作蘇制雷達只能看到飛機模糊影像的新中國第一代雷達兵,在50年後回到部隊參觀新式雷達看到清晰的影像顯示後,激動得眉飛色舞;相信麥賢德這個1965年參加“八六海戰”以小艇打大艦的戰鬥英雄今天如果能夠登上世界一流的055大型驅逐艦,也會對中國海軍的戰力提升感慨萬分;2001年王偉在南海上空被入侵美國軍機撞擊失蹤令人惋惜,如果當時他駕駛的是今天的先進戰機,相信就不會出現那種意外。
1984年35周年大慶舉行的盛大閱兵,記者當時在長安街看到了體積龐大但工藝略顯粗糙的東風5洲際導彈,但它是中國第一種具備洲際射程的彈道導彈,使中國真正具有了對抗核威脅、核訛詐的能力;1999年50周年大慶,中國評論月刊的記者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之下,親眼目睹了東風31和99式坦克從面前威風凜凜地駛過,其精良的外觀宣告中國製造的重裝武器正式與西方同類武器並駕齊驅;中國評論月刊的記者亦曾在早年採訪珠海航展時親手撫摸如同刀片一樣的蘇27的機翼前緣而心生豔羨,因為當時的飛豹已經是最為先進的國產戰機,但是距離世界水平還是明顯落後。
如今,一切,都已經不一樣。
“止戈為武”是中華民族對待戰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武功不是在戰場上取得勝利,而是要能夠制止戰爭,使得天下太平;“不戰而屈人之兵”,則被視為兵法的最高境界。這種力求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的理念,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對武力的取態。雖然“九三大閱兵”向世界昭示中國已經具備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強大國防力量,但是必須強調的是,秉持中華民族對待戰爭的一貫理念,中國發展軍事科技並非為了侵略別人,而是為了制止霸權的威脅、欺壓與掠奪,使當今世界能夠保持一個相互尊重、和平相處的狀態,讓全人類都能享有通過公平競爭獲得美好生活的生存環境,讓這個藍色星球能夠真正實現和平、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