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光復鄉災情慘重,民眾在汽車上寫字,鼓舞大家加油,繼續努力重建家園。(中評社 傅娟娟攝) |
中評社台北9月30日電(記者 張嘉文)強颱樺加沙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已造成18人死亡,引發全台關注,從月前南台灣風災到花蓮水患,再度凸顯台官方災害應變與危機處理的不足。更嚴重的是,民進黨政府與地方相互指責、指揮系統紊亂、救災資源錯置,逐漸加深台灣社會對政府失能的印象。
也因此,近來輿論和網路皆有人拿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救災機制和現在比較,懷念藍軍執政,這對賴清德執政將是重擊,畢竟蔡英文總統執政時,儘管也有大大小小的事故,並沒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本次花蓮災情所出現的大量“鏟子超人”志工,雖展現台灣社會的善良與溫暖,但從另個角度可以討論的是,政府角色何在?當救災要依靠民間自發性力量支撐,出現人力湧入卻無方向、物資分配混亂的狀況,反而映照出官方缺乏統籌調度能力。天災面前,人民展現團結,卻也凸顯出政府的困境,形成強烈對比。
同樣的問題在之前的南台灣風災中也曾出現,因當時官方忙於政治鬥爭與全台大罷免,救災能量嚴重不足,但當時的媒體關注度不像這次的花蓮災情如此集中,相關的檢討並沒有發酵。如今花蓮災情再度重演,就讓社會的疑慮累積成對“賴政府”更深的不信任。如果這樣的循環一次次發生,對“賴政府”當然很傷。
更雪上加霜的是,賴清德在災後趕赴花蓮勘災時,頻頻出現失言場面,譬如在面對災民時言語表達不當,被解讀為缺乏同理心,透過媒體和網路的播送,相關行為都立刻被放大,甚至成為笑柄。這些畫面更強化了現在的領導階層與基層民眾脫節的印象,對賴清德來說都是大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