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節目主持人楊世光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8月12日電(記者 張嘉文)美國課徵台灣關稅“20%+N”,嚴重衝擊台灣經濟。前新黨秘書長、財經節目主持人楊世光向中評社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策略有三層目的,最底層是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增加關稅收入;中層是透過關稅談判調整國際關係與供應鏈布局;最頂層則是新保守主義對美國左派進步主義的政治對抗。
楊世光說,台灣在特朗普的這三層目的可以說是全數命中,因此對美談判困難且壓力沉重,甚至可能一次引爆多年累積的經濟與結構隱患。
楊世光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金融系、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曾任新黨秘書長,2020年曾代表新黨參與大選,後因連署未過關而中斷參選。楊世光目前在Youtube開設網路財經節目,評論財經議題。
美國於8月7日起對全球開始徵收對等關稅,台灣目前適用的關稅稅率為20%,採疊加方式計算,還要加上既有稅率。但美國對日本、歐盟的關稅都未採疊加方式計算。
楊世光對此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在底層層面,特朗普政府對各國加徵關稅的最直接理由,是要縮減美國的貿易逆差並增加關稅收入。台灣在2025年6月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126.2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僅次於越南的165億美元。這個數字使台灣成為美國加徵關稅的高風險對象,也意味著台灣很難在第一時間擺脫美方的關稅鎖定。
中層則涉及美國對國際關係和供應鏈的重新布局,楊世光說,台灣在中美關係中扮演特殊角色,既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供應地,又與美國在軍事與政治上有密切互動。這種結構使得美國有動機透過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促使台灣在供應鏈、產業布局甚至政策取向上作出調整。
楊世光提到,至於頂層,則是特朗普代表的新保守主義與美國進步主義的政治對抗。過去十年,台灣在美國進步派的全球政治網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成為進步派在海外的重要活動基地之一。此次特朗普政府對台灣的施壓、加徵關稅,可能不僅是經濟考量,更有意在政治上削弱進步派的海外資源與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