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5日電(評論員 楊流昌)今天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根據憲法作出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并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這一決定不僅是對歷史的莊嚴銘記,更是對當前台海局勢的理性回應,集中反映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集體意志,是捍衛台灣光復重要史實和民族榮光的有力舉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在外部勢力干預加劇、台獨分裂行徑頻發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台灣光復的歷史與現實,對於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價值。
法律確認:台灣光復的歷史地位與法理根基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明確指出,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這一法律確認,夯實了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與法理鏈條。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台灣、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這一歷史時刻,不僅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更是國際社會踐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精神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個別國家與台獨勢力合流,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企圖混淆視聽。然而,從1945年至今中國政府對台灣地區持續有效的管轄,到兩岸同胞共通的文化血脈,均足以戳穿任何分裂圖謀。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固化了這一歷史事實,為反對台獨提供了堅實的法理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