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AI助力傳統醫學 兩岸共謀發展新路徑
http://www.crntt.tw   2025-09-22 00:36:11
論壇現場(中評社 邱韵攝)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實習記者 邱韵)9月19日至20日,由兩岸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人才協會、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共同主辦的“兩岸傳統醫學科技化與AI技術整合對話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來自兩岸的百餘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行業協會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之路。

  作為第28屆京台科技論壇的專場活動之一,本次活動以“傳承、創新、融合、生態、永續發展”為主題,重點聚焦傳統醫學現代化核心痛點,旨在借助數智化和AI技術,解決傳統醫學在診斷標準化、療效驗證等方面的瓶頸。

  全國政協十二屆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張世平在致辭中指出,中醫在慢病防治、“治未病”領域優勢顯著,但需借助AI解碼方劑、大數據追蹤療效、區塊鏈管控藥材質量,讓“老方子”裝上“新引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則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俞夢孫院士研發中醫AI診斷設備為例,強調中醫現代化需在理論創新與技術應用上雙向發力。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理事長林立傑則認為兩岸存在優勢互補”,他表示,台灣在AI算力、芯片算法上的優勢,可與大陸豐富的中醫臨床數據、廣闊市場深度結合,共同推動數字化診斷、AI健康干預等八大領域突破。

  對話會現場,32位嘉賓還圍繞四大主題分享實戰案例:從任天令教授團隊的“智能芯片賦能主動健康”,到賴正國院長的“中醫AI測評技術國際體系構建”,再到俞夢孫院士團隊的“睡眠+血壓AI健康評估系統”,覆蓋傳統醫學科技化關鍵賽道,為行業提供可落地的技術路徑。

  在主題“創新療愈技術與特色醫療研究”環節,劉山池董事長分享了遠程手術指導協作在兩岸醫療資源整合中的前景;楊裕仲博士介紹了聲灸技術在健康產業新生態中的應用;畢少輝董事長提出心理健康的量化評估與多模式干預路徑;尤俠老師則從能量路徑出發,探討身心療愈的新模塊。

  “構建全方位社區生命健康和康養生態體系”主題分享中,李正芳理事長提出共築“健康小站”與大健康產業生態圈的理念;王玉瑋總經理強調以老人為核心,探索新型銀發生態服務體系;林憐利系主任倡導“預防為本”,共築永續樂齡小區新願景;顧慕珮會長則展示了智能體感儀在個案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實踐。

  在“健康產業人才標準化體系構建”主題中,劉廣超總經理介紹了健康產業人才培養計畫;史慧敏院長分享了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醫術確有專長考核改革試點”經驗;楊雁越創始人提出中醫康養服務模式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結合點;胡久略副院長則重點探討了中醫藥人才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

  關於“醫療與健康產業生態發展與ESG合規”的分享中,吳攀龍博士提出“自然療愈、重建心靈、逆轉慢性病”的整體健康觀;張冬光律師分享了模塊化法律服務如何助力大健康產業落地;丁繼華博士解析了醫療健康領域ESG合規建設的重要性;張銘皓總經理則展望了兩岸生命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未來之路。

  論壇最後,主辦方聯合與會嘉賓共同宣讀了《兩岸傳統醫學與AI技術融合發展共同倡議》,啟動“生命健康萬里行”後續行動計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