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理論建構 作者:朱磊(福州),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夏佳慧(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
【摘要】工業革命和歐洲文明崛起的背景下誕生了西方經濟學,數字革命和中華文明復興的背景下催生了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在“集體人”假設的前提基礎上,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理論建構探索了理論前提、理論內核、理論意義、理論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等方面的創新內涵與發展邏輯。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建構與不斷完善,讓經濟學理論實現由“物”向“人”、由“財富”向“精神”的擴展,是對既有西方經濟學的視角更新與理論延伸,是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總結,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映照,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新理念、新範式和新路徑。
工業革命和歐洲文明崛起的背景下誕生了西方經濟學,數字革命和中華文明復興的背景下催生了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它既不是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經濟學,也不同於人本主義哲學基礎上的西方人文(本)主義經濟學。它不是經濟學與文化學簡單的“物理組裝”,而是經濟研究與文化研究深刻的“化學反應”,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有機統一的新領域、新學科、新理論,是建立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基礎上、具有濃郁東方文化特色和獨特分析架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始終貫穿人文價值取向、研究人的全面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完整學科理論。其理論前提、理論內核、理論意義、理論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目標值得深入探討。
一、新實踐:人文經濟學的背景與意義
理論來自實踐,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經濟學理論也是人類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凝結成的具有時代性的思想學說。西方經濟學是西方文明崛起的時代產物。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則隨著中華文明復興應運而生。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總結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借鑒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西方經濟學理論營養并將之本土化、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創新性經濟學理論。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實現了價值觀由神向人的轉變,激發出人的能動性,造就了近代西方文明崛起,在此背景下產生了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以研究逐利為開端,不斷發展完善理論體系。15世紀歐洲興起地理大發現,刺激了歐洲對外貿易擴張和工場手工業發展,旨在追求獲取貨幣財富的重商主義思想開始傳播。隨著產業資本的壯大,對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探討不斷深入,研究重點由流通環節進入生產環節,由此誕生了古典經濟學,標志著西方經濟學正式確立。18世紀西方經濟學形成了完整的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19世紀邊際革命形成了微觀經濟學理論,20世紀凱恩斯革命形成了宏觀經濟學理論。西方經濟學在西方文明的興盛和擴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西方文明為人類文明做出的思想貢獻和理論成果。
不過,同衆多學科一樣,經濟學研究受到歷史條件和文化條件的制約。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形成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生態關係,并創造出相應的、歷史的、暫時的範疇、理論和觀念,來描述這些現象和規律。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新生事物突破原有理論框架。雖然古希臘先賢就曾經提出過經濟學目標是人而非財富的觀點,一些近代經濟學家也提出過經濟學研究中人與財富并重的思想,但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後來還是全面倒向財富一邊。這導致西方現代化雖在世界上出現最早,卻始終存在財富至上、利益優先的社會弊端,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嚴重,經濟以資本為中心,目標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今天,西方國家日漸陷入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遏制資本貪婪的本性,無法解決物質主義膨脹、精神貧乏等痼疾。”①在理論發展的深刻困境面前,經濟學的目標需要由“物”向“人”、由“財富”向“精神”轉變,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勃興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時代要求。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萌發是中華文明復興的時代產物。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現了超過四十年的高速增長,讓14億人擺脫貧困。當前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經濟規模世界排名坐二望一,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接近20%,全社會研發經費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創新力量不斷增強,世界經濟版圖正在發生幾百年來未有的重大變化,中國人民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標。解釋這種變化、指導未來發展的創新理論也呼之欲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非常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經濟發展大格局和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中,通過探索和提出現實問題的解決辦法,并不斷總結和提升規律性認識,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路徑與西方國家發展路徑明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徵是區別於西方式現代化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與西方文明存在諸多差異,由此具備孵化出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實踐基礎與理論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其他國家現代化的翻版。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學習和參考了西方經濟學理論,但沒有也無法照抄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凸顯中華文明特點,并將中華文明的精神及智慧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相結合,聚變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新理論。中國人傳統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既反映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又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法,從而在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呈現出有別於西方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路徑。中國式人文經濟學也不同於西方經濟學的重經濟輕文化缺少人文關懷,而是將價值要素納入經濟學體系,對物質和精神領域均衡發展的自覺調整尤為明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提倡唯利益論,而是更加強調道義的重要性,并且推崇集體主義思想,反對個人主義傾向,重視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優先。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人文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經世致用、義利并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孕育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傳統治國理念形塑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在這些文化觀念熏陶中萌生、發展、成長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中國土壤孕育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基因的經濟學,其對人文和經濟關係的探索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充滿了中國風格與中國智慧。
(一)對解釋和闡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有豐富深刻的理論意義
一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話語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最新現象,有著獨特規律。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具有立足中國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反映時代進步的特點。它把以人為中心、扎實推進人民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人文經濟學的出發點、落腳點和主題主綫,貫穿整個理論體系。它把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與中國人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實現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展。它把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作為理論發展創新中的側重點,突破西方經濟學的概念、理論、思維等局限,運用具有中國本土特點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提出新範式、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文經濟學話語體系。這個體系通過將理性的經濟活動與感性的人文因素相結合,有效構築系統完整、邏輯一致的理論學科和實踐體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與鮮明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特色,是用中國道理總結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有助於突破西方經濟學的局限,完成從總結人類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到探索一般規律的知識擴展。
二是推動經濟學理論“人文回歸”與“文化自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不是對西方經濟學的補充,而是基於傳統文化和當代實踐衍生出的科學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從“人”的視角回答經濟發展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的重要命題,彰顯了經濟發展的人文價值取向。相較於西方經濟學主張通過可能會犧牲人文關懷的市場震蕩最終實現資源配置的自發平衡,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則主張通過主動把握物質與精神的不同領域政策與制度調節,協調好人與人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和諧關係,自覺實現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平衡。從自發平衡到自覺平衡,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文化是人類發展的伴生現象。文化因素由經濟發展的外生因素轉化為內生因素,對經濟學轉型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是調整人與國家由“片面發展”向“全面發展”。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核心要研究人與國家如何實現基於價值均衡的全面發展。個體追求美好生活,集體追求國家富強,這些目標的最佳狀態是均衡,而非最大化。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中,資本逐利本性的邏輯推導,必然是追求財富最大化。這是一種片面發展的目標。個人與國家的財富增加雖然有助於文明水平提升,卻不能與之劃等號。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國家正義而繁榮的進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這是與西方經濟學不同的價值觀和研究方向。全面發展是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無法合理量化價值的人文因素納入經濟發展的決策當中。西方經濟學中無法量化價值的因素往往會在行為決策中被捨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以人文感性和經濟理性的交織融合破除了西方經濟學範式下絕對理性帶來的發展困境和價值缺失,是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超越。
四是轉變前提和理念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歐洲文藝復興讓西方文明開啓由神到人的轉變,在此背景下產生的西方經濟學充滿個人主義色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背景下成長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突出集體主義特徵。集體主義崇尚共同利益與利益協調,反對個人利益優先集體利益。同時集體應不斷調整政策措施保障和發展個人利益,并引導人們自覺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保護集體利益。以分工和多元利益主體為前提的市場經濟本身蘊涵著對集體主義的需求。集體主義是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研究出發點,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具有集體主義哲學思想,是人民至上原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和合精神包容天下、推動共同富裕和提升社會治理等中國式現代化特色和本質要求的具體體現。這種鮮明特徵改變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與前提假設,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飛躍。
(二)對規範和引導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實踐意義
一是經濟層面。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歸納、分析和抽象,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理論範式之變,更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和路徑的重要參考依據。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運用人文經濟學進行政策設計,是在洞察世界發展趨勢、準確把握人民群衆共同願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覺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系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穩步前進。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正在加速推廣,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可以利用其涵蓋內容廣泛的優勢,提供特有的研究視角與方法,設計更加符合國情的政策路綫,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和歷史大趨勢,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主與開放的關係,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從而增強國民經濟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二是文化層面。人文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對文化的重視加強了精神領域的獨立自主,使文化自信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實踐來自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把人置於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突出特徵是強調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在現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研究在特定文化環境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傳統上,中華文化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奠定了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現實中,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正不斷把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人民高品質生活,推動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可以讓經濟發展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進一步增強國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提升,推動并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是管理層面。與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的政策主張不同,中國式人文經濟學不僅重視為政以法,還強調為政以德,不僅要完善有效市場,更要建設有為政府。西方經濟學往往是在既定的制度條件下研究機制運行與政策制定,通過法治手段來確保參與主體不違反制度規則。人文經濟學要研究如何處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并強調市場主體的道德約束的重要性。在實踐應用中,一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通過建設法治體系全面推進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另一方面,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治工作,提升市場主體的人文素質和道德觀念,形成對經濟行為合理性的自我約束。資本是逐利的,但資本持有者是可以有道德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有助於打造政府新角色,推動資本家成為慈善家,促進在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遏制資本無序擴張的同時,培育讓資本有序發展、向好向上的良好環境,打造市場機制與政府力量雙重保障的管理體系。
四是生態層面。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有正確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研究如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如何通過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如何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都經歷了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的階段,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生態要求。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在天人合一理念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研究如何推進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相協調的生態和諧的現代化,有助於總結和推廣已有經驗,設計和增加創新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