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李文舉,第七十一集團軍某旅三級軍士長,榮立三等功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三等獎一次。 |
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受閱榮光——參閱部隊士兵速寫
在兩公里外守望
建國門內大街,距離天安門約2公里處。
初秋的晨光透過遠處高樓的縫隙,灑向整齊列陣的運輸車,在鋥亮的車窗玻璃上折射出點點光暈。發動機艙餘溫還未散盡,負責車輛維修保障的李文舉攀上運輸車,熟練地打開艙蓋,對內部各系統進行檢查。從錯綜複雜的油路、電路,再到底盤的每一個螺栓,逐個部位他都進行細致核查和校驗。
李文舉中等身材,臉形瘦削,突出的顴骨上有著長期戶外工作的痕跡,一笑就露出兩條深深的法令紋。
這是從軍18年的李文舉第一次參加閱兵,也是第一次到首都北京。作為負責裝備維修檢查的保障人員,他沒有機會隨受閱隊伍走過天安門廣場,光榮接受檢閱。
李文舉知道自己的戰位看不到天安門城樓,但從幾次合練到正式閱兵那天,每每想到自己離祖國的“心臟”如此之近,他的心裡就有些激動,好幾回不自覺地朝著天安門方向眺望。
閱兵當天,李文舉只專注於車輛保障工作。他鑽進車底,從作訓服左胸口袋裡掏出一張手繪的裝備“經絡圖”,對照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繼續對運輸車底盤做檢查。其實,這張裝備“經絡圖”他早已爛熟於心,但想到此次任務必須萬無一失,他還是選擇時刻帶在身上。
新型運輸車系統更加模塊化信息化,每個模塊內部布滿像“迷宮”一樣的線路。剛接觸這台新型運輸車時,李文舉翻看裝備資料,經常在厚厚的說明書裡“迷路”。為了搞清楚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他抱著厚厚的材料啃了一遍又一遍。訓練間隙,他一有時間就鑽到運輸車底,拿著手電筒對照資料逐個部件核對,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
“就像中醫行醫問診前需要瞭解人體的經絡一樣,我把全車的油路、氣路、電路都梳理出來,哪根管線容易磨損、哪個接口常出故障,每一個疑點、每一處隱患都清清楚楚地標在這張圖上。”談起自己手繪的20多張裝備“經絡圖”,李文舉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對裝備方隊而言,閱兵場上展示的是裝備的威武雄姿,而背後支撐的是過硬技術保障能力。李文舉對這些鋼鐵運輸車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裝備雖不會說話,卻有自己的脾氣。你對它多一分耐心,它就給你多一分可靠;你把它研究得越深,它給你的信心底氣就越足”。
為了讓其他修理技師和駕駛員更快熟悉裝備的“脾氣”,李文舉又把控制模塊等影響行駛穩定性的重要部件,單獨繪制成放大示意圖。原本錯綜複雜的線路,在他的筆下變得條分縷析。他還用不同顔色的箭頭標出日常維修保養的關鍵部位,讓人一目了然。他所繪制的裝備“經絡圖”,成了方隊車輛保障人員人手一份的指南。
前不久,方隊一台運輸車某傳感器突然出現信號不穩現象。雖不影響車輛低速行駛,但李文舉不想放過任何故障隱患。當晚,他頭頂探照燈,拿著“經絡圖”細致排查,很快在一處插接器的針腳上找到了“病因”。
太陽已爬上樹梢,收拾完工具箱的李文舉和其他裝備保障人員準備退場。運輸車即將出發,李文舉站在那裡,再一次遠遠望向2公里外的天安門。
“駕駛員、乘載員能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那是無上的光榮,但我們修理技師是‘鐵騎’的守護者,讓車輛順利通過天安門,就是我們的榮光!”李文舉一如既往仔細檢查運輸車每一個細節後,目送車輛出發。
這眺望的目光裡,寫滿了一名維修技師對使命的忠誠與擔當。
山城“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