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緣經濟視角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http://www.crntt.tw   2025-08-12 17:01:31
  中評社╱題:地緣經濟視角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作者:李折周(福州),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國際商學院院長助理;李非(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溫州市台灣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盛敏蓉(廈門),通訊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作為中國版的經濟全球化戰略,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順應人民願望、造福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是一場國際地緣經濟的大變革,旨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實現漸進式的全球治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國提出共建倡議,既是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為了履行更大的國際責任。這一全球性合作倡議已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廣受歡迎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

  一、引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重新調整,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發展和安全問題依然嚴峻。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各國的利益和命運依然緊密相連,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難以解決全球性的問題,也無法實現自身發展。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希望通過加強區域互聯互通,推動沿綫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促進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這一開創性的倡議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提出的第一個全球性、大規模、全方位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是一個以合作為主題、以共贏為目標、以共建為方式的國際公共產品,追求目標是主動發展與沿綫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版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共建“一帶一路”是繼WTO之後升級版或2.0版的對外發展戰略,旨在破舊時代海權、創新時代陸權,建立由中國主導的涵蓋“世界島”甚至東半球的經貿合作圈。在新征程上,實施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完善推進“一帶一路”機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

  在地緣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和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始終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戰略步驟,克難奮進,砥礪前行。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國家,中國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歷來崇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認為不同文明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促進。這一繼往開來的倡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合作夥伴國的經濟合作關係。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發表演講: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綫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同年10月習主席又在全球最大的海洋群島國——印尼發表演講: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并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①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海上和陸上聯通歐、亞、非三大陸。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2022年中共二十大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因此,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順應人民願望、造福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旨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戰略重點就是建設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陸海快速運輸通道,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重回“世界島”,使陸權重新崛起,海權走向式微,從而迎來新陸權時代的回歸,即以陸地為基礎的權力競爭和影響力擴展的新時代。

  (二)“一帶一路”的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地緣經濟的大變革,把所有國家的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在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上形成一個新的世界體系。在這個充滿希望和風險的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既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東接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連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廣大深具發展潛力的內陸腹地,通過促進沿綫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對沿綫國家來說,“一帶一路”是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機遇,有助於沿綫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增加就業、創業機會,改善民生福祉,實現可持續發展。沿綫66個國家人口規模高達50多億,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蘊育著巨大的商機;經濟總量達30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0%;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0%,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潛力巨大。這些沿綫國家大都處在北緯30度至40度之間,是最適合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的活躍地帶,因而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厚重,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但因其大都屬於內陸國家,在海權時代區位劣勢凸顯,限制了發展空間反而成了後進國家,一旦這些國家連綫貫通,其後發和區域優勢將顯現出來,再度展現出無限的發展潛力。對世界來說,“一帶一路”是促進和平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於世界各國增進政治互信,深化經濟互利,拓展文化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和平穩定。

  然而,在這個充滿風險的世界裡,“一帶一路”倡議也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首先是政治風險。“一帶一路”往西推進、走出國門的第一站就是中亞地區。作為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這裡不僅是世界文明的交匯點,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四大文明在此交集、碰撞甚至衝突,而且是大國博弈的角力場,美國、中國、俄羅斯作為“國際地緣政治的大三角”在此合縱連橫,展開激烈競合,更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各種國內矛盾的爆發點,極端恐怖主義盛行,安全風險巨大。其次是經濟風險。沿綫國家大都處在經濟低發展程度,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相對陳舊,營商環境有待完善,投資風險較大,就業風險和商業運營風險較高。其三是環境風險。沿綫國家開發較早,生態環境脆弱,“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一些環境影響往往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誇大其實,并利用所謂的“環境保護政策”來阻擾共建“一帶一路”。其四是法律風險。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政府腐敗指數往往是負相關關係,低發展程度國家通常是高腐敗指數。沿綫國家大都是極權統治、家族統治或世襲統治,一旦發生顔色革命導致政權更迭,政府政策自然發生劇烈變動,許多投資項目或規劃建設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和衝擊,甚至血本無歸。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儘管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但是無論前路艱難險阻,行則將至,做則必成。路漫漫其修遠兮,沿綫國家衹要不斷探索努力,把握發展機遇,攜手合作并進,就能共創“一帶一路”的輝煌成果。

  三、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自身發展的戰略選擇。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也需要更多的市場和資源。中國有能力和責任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既是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為了履行更大的國際責任。

  (一)“一帶一路”合作路徑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最高的對外發展戰略,對外合作路徑是增強中國在全世界的資源調配能力,用市場交換的方式連接世界,實現“五通”“六共”“七路”,即實施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共商共識、共建家園、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同進步、共贏願景等“六共”,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潔之路等“七路”。具體而言,在政策溝通方面,加強政府間合作,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在設施聯通方面,沿綫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在貿易暢通方面,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在資金融通方面,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綫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在民心相通方面,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願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一帶一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有助於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國內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因而其對內規劃定位是改善中國內部結構,有效實踐“雙循環”,打通邊界與周邊的聯通。為此,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定了兩個核心區,即將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點建設陸路通道;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重點建設海上通道。除核心區外,內蒙、東三省等北部地區作為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重點建設連接東北亞的關鍵通道;陝、甘、寧、青等西北地區作為商貿物流樞紐、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重點建設連接中西亞的關鍵通道;江蘇作為陸絲和海絲的交匯點,重點建設面向亞太的關鍵通道;廣西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戰略支點;雲南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高地。沿海城市的定位是“海絲”建設的排頭兵,如大連、天津、煙台、青島、上海、寧波、舟山、福州、泉州、廈門、汕頭、廣州、深圳、湛江、海口、三亞等沿大陸外凸弧形分布展開,重點開展海上通道建設;內陸城市的定位是“陸絲”建設的主力軍,如重慶、成都、西安作為西部地區開放的國際陸港,共同構成“西三角”;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合肥作為內陸開放的新高地,是中部崛起的支撑點,重點開展陸路通道建設。

  (二)“一帶一路”規劃綫路

  所謂“一帶一路”,就是“一帶”沿綫和“一路”沿綫的簡稱,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基本策略是以陸帶海,以海輔陸,以陸為主,陸海兼顧。

  “一帶”沿綫,簡稱“陸絲”,大致規劃四條綫路:(1)北綫始自中國東北,經俄羅斯遠東地區,向西橫跨西伯利亞、東歐平原至歐洲的波羅的海。這條綫路由於緯度較高,屬苦寒地帶,受氣候環境影響顯著,加上沿途人口稀少、市場容量小、綫路設施陳舊以及軌距不同等因素,并非理想綫路,衹能作為備選的輔助綫路。(2)中綫橫跨中國中部地區,經河西走廊至新疆出中亞,再至西亞的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這條綫路緯度居中,屬北溫地帶,沿途人口衆多,綫路設施齊全,是最佳的營運主綫,目前承擔絕大部分的中歐班列。正在建設中的中吉烏鐵路是中國連接中亞的第二條中綫通道,將大大縮短中國通往地中海的綫路。(3)南綫橫跨中國南部地區,從廣東經廣西、雲南出緬甸至東南亞、南亞,抵達印度洋。這條綫路緯度較低,屬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沿途高山險阻,綫路建設難度較大,有待進一步擴展和延伸。由於沿綫人口衆多,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是未來理想中的最佳綫路,目前因印度配合度不高,衹能作為備選的輔助綫路。(4)東綫是從中國東北出境,經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向東跨過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再南下至北美洲。這條綫路緯度高,氣候寒冷,沿途人口稀少,開發成本高,雖然短期內難以實施,僅停留在規劃層面,但從長期來看是未來歐亞大陸連接美洲的唯一陸路通道。

  “一路”沿綫,簡稱“海絲”,大致有三個重點發展方向:(1)西綫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穿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再通過紅海經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的南歐各國,其作為“海絲”主綫,是目前海上營運最繁忙的綫路,也是全球商品貿易的生命綫;(2)南綫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爪哇海到南太平洋各國,其作為“海絲”輔綫,主要運載礦產、原材料等大宗商品,是“海絲”的資源航綫;(3)北綫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韓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到北冰洋,再至北歐、北美各國,其作為連接亞、歐、美的最短海運航程,是“海絲”備選的輔助綫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逐步融化,北部航綫的可營運時間將進一步延長,加上技術進步,破冰能力增強,海上航程縮短,北綫是未來不可或缺的理想替代航綫。

  (三)“一帶一路”沿綫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讓沿綫國家形成板塊化連接,不同區域形成不同板塊:東南亞國家是旗艦板塊,中亞國家是通道板塊,中東國家是能源板塊,南亞國家是陸海聯運板塊,中東歐國家是新通道板塊。目前列入“一帶一路”沿綫的國家有66個,其中“一帶”沿綫18國,“一路”沿綫38國,“一帶”與“一路”交匯處有10國。按洲際劃分,亞洲有44個沿綫國家,除朝鮮、韓國、日本3國未列入外,其他國家全部列入,包括東亞的蒙古、東南亞11國、南亞7國、中亞5國、西亞20國(含海灣8國、地中海東岸7國、南高加索3國以及也門和阿富汗);歐洲21國,包括東歐7國(原蘇聯歐洲部分,即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南歐10國(含原南斯拉夫6國、希臘、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中歐4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非洲僅埃及列入。此外,還有87個非沿綫國家也以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在這些國家中,屬於高風險的主要是地緣政治衝突地區,如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等引發的地緣政治危機加劇,包括烏克蘭、俄羅斯、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亞、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屬於低風險的主要是經濟發達和政局穩定地區,包括新加坡、卡塔爾、巴林、沙特、阿曼、科威特、希臘和匈牙利等國;其他大部分國家屬於中風險地區。目前重點經營“陸絲”中綫國家,最有成效的當屬巴基斯坦。從新疆喀什至瓜達爾港的陸路通道已初步建成,全長3000公里的路程繞開了“兩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直通中東能源基地,是中國連接南亞、中亞、西亞和東非的戰略通道。伊朗作為中東能源基地,是連接“陸絲”和“海絲”的捷徑,更是中國通往西亞和北非的戰略通道。“陸絲”南綫國家重點經營緬甸和老撾。中緬油氣兩條管道直接繞過馬六甲海峽的制衡,泛亞鐵路中的中老綫路已建成營運,成效顯著,起積極的示範作用,其他聯通東南亞各國的綫路,如中泰鐵路也在加快建設,中、緬、孟、印經濟走廊穩步推進,直接連通南亞次大陸。“海絲”南綫重要國家首推千島之國的印尼,其作為海洋軸心國,是“海絲”南綫通道的必經之地,又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資源豐富型國家,發展潛力巨大,與中國在經濟結構上互補互利。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