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來,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家底”越來越厚,低碳轉型腳步加速,更多好生態變成了“金飯碗”。在踐行“兩山”理念的創新實踐中,財稅金融強化引導、支撐作用,以新機制、新產品和新服務探索支持綠色發展的新路徑,為擦亮高質量發展鮮明底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生態補償促進共治共享——
綠水青山成了庫區常態
記者 朱佩嫻 曲哲涵
清晨6點,三門峽水利樞紐,大量漂浮物伴隨著上游的來水在壩前聚集。有著多年清污經驗的陳冬文知道,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戰鬥”。
陳冬文是三門峽水力發電公司水工中心副主任,2010年工作以來,每年都需要和團隊成員根據黃河上游的來水來污情況進行污物清理。她說,根據壩前漂浮物的聚集情況,除了採用懸臂吊掛清污抓鬥外,有時候還利用船推清污、清污船與挖掘機聯合作業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清污效率,“我們一年一年地堅守,就是為了讓黃河清水清風走東海。”陳冬文說。
水質逐年改善,保護區內生態環境也隨之變好。位於河南省下游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3年累計實現生態補水5.3億立方米,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升,植被日漸豐茂,吸引了更多鳥類栖息,成為“黃河口國際觀鳥”文旅品牌的名片。該保護區生態旅遊中心主任王忠敏告訴記者,保護區僅2024年就累計接待生態研學人員4萬餘人,接待入區遊客100餘萬人。
河南、山東兩省同飲黃河水,如何激勵上游省份更加主動作為,保護水質?山東省堅持算生態賬、長遠賬,早在2021年就與河南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邁出了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第一步。協議綜合考慮黃河水情和兩省實際,以黃河幹流劉莊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為依據,進行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