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7日電/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夏昂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數字經濟時代兩岸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作者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貿易已經成為兩岸貿易中的主要推動力;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內容豐富,成果豐碩;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前景廣闊。為了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賦能兩岸融合發展,應該加強兩岸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兩岸數字金融合作;促進兩岸人文交流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時代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包括政策和法律的限制;台灣當局加緊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化”;台灣當局數字經濟政策損害台灣民眾利益。文章內容如下:
“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的概念最早是著名新經濟學家斯科特(Don Tapscott)在1994年出版的《數字經濟:智能網絡時代的希望與隱憂》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將數字作為直接的、關鍵的生產要素,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作為生產力,以滿足海量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為經濟價值導向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①自互聯網普及以來,數字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並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世界銀行預計,到2025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將大幅躍升至25%。②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④當前兩岸經濟聯繫與互動因技術變革而逐漸從傳統製造業合作向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拓展,這為兩岸在更深層次上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當前,大陸數字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這為廣大台企台胞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數字經濟時代,兩岸融合發展呈現出更美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