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23日電(記者 張嘉文)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22日在一場有關台灣光復紀念的研討會上表示,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而沒有台灣光復,抗戰勝利也就失去了意義。長時段的歷史視野來看,台灣主權的每一次轉移,從鄭成功驅荷、清軍平定、甲午割台到二戰後的光復,沒有一次不是經由戰爭決定的,這是殘酷但真實的歷史規律。
吳昆財強調,歷史證明主權從來不是談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如果有人妄想推動“第五次主權轉移(‘台獨′)”,那將勢必重演戰爭悲劇。
吳昆財指出,從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到1885年台灣建省、1895年甲午戰敗割台、1945年抗戰勝利收復台灣,四次主權更替的背後都是血與火的代價。中國為了收復台灣,曾付出三千五百萬條生命與無數財產,“這種犧牲不可能讓中國人接受台灣再度脫離中國”。
吳昆財說,台灣歷史上曾有兩次獨立運動:第一次是鄭成功政權試圖脫離清朝,第二次是1895年甲午戰後建立的“台灣民主國”,但都僅維持百日左右便瓦解。原因在於島內力量不足,缺乏外部支持,“沒有外力撐腰的獨立運動從來沒有成功過”。
他強調,台灣若真的有人想推動第五次主權轉移,應先問自己,有沒有實力?能否承受戰爭的代價?歷史不會憐憫浪漫的政治口號,只認實力與犧牲。
吳昆財回顧近代史指出,日本早在19世紀末就對台灣虎視眈眈。從1895年台灣人民的羅福星義軍起義,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的局部抗戰,再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引爆的全面抗戰,中國人從未停下反抗侵略的腳步。抗戰八年,中國人以血肉之軀撐起民族存亡的防線,最後換得戰勝國地位與台灣回歸。所以如果今天有人要讓台灣再度從中國分離出去,那是對這場民族犧牲的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