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9月17日電(記者 鄭羿菲)台北地方法院15日兩度裁定前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交保,劇情高潮迭起,更讓無數柯粉、小草士氣為之一振,深信此次柯交保與一月“兩出三進”最終被關的情境不同。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曾以“哥吉拉回歸”形容柯的獲釋,隨著2026地方選舉的逐漸加溫,越靠近選舉,柯文哲這隻哥吉拉的政治能量也將扶搖直上,綠得做好抗震準備。
柯文哲涉京華城案、政治獻金案,遭羈押逾1年,這一年來,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成功地以“尊柯”路線穩住民眾黨內部、以“街頭運動”凝聚民眾黨支持者因柯遭羈押而徬徨無措的心,成功讓民眾黨的政黨支持度慢慢回升到約15%上下、以“合藍”策略迎戰綠營堅壁清野,想擊垮民眾黨的計畫,而柯文哲在9月8日的交保,無疑讓台灣政治棋局正在重組。
台灣民意基金會9月最新民調,有41.6%的民眾認同柯案如同柯文哲所說的是冤獄,38.2%不認同,甚至也有1成4的民進黨支持者認同柯蒙受冤獄、國民黨支持者則有6成1同意;至於北檢偵辦柯案的表現,更有54%民眾不滿意,民進黨支持者也有2成9不滿意、國民黨支持者則有7成6不滿意。
柯案不是單純的司法案件,在輿論營造上,北檢已不像去年8月爭議爆發時的順風順水,民眾黨逐步成功地將輿論戰場、把柯文哲塑造成“被害者”形象,主因是北檢在經過逾一年的調查、起訴過程中,始終端不出一刀斃命的證據,而柯的高度政治性,容易被民眾解讀為是執政黨的“政治打壓”。柯文哲的被害者形象,已成為政治動員的燃料,除更凝聚民眾黨支持者外,也在“藍白合”的化學效應下,逐漸拉攏藍營支持者。
柯文哲在9月8日交保,是民進黨面對726、823大罷免大槓龜的民怨沸騰時機點,無論是否綠營刻意為了轉移大罷免的焦點,柯顯然已成大罷免後,反綠營民怨的代言人,即便柯交保發表演說後,未曾再受訪,但媒體也總會將與賴清德的一言一行拿去問柯,而柯的每一幀表情也都成為民眾點閱新聞的高潮,包括誇張張口、忍不住笑等,柯文哲的“無聲勝有聲”,猶如千言萬語。
柯文哲積蓄的政治能量,若官司沒有重大不利的問題,越靠近選舉,柯就越容易成為民眾黨的動員利器,而只要柯不再被羈押禁見,那北檢多提一次抗告後又裁定交保,柯依舊保持自由之身的形象,就會讓柯的政治能量被放大,成為民眾質疑司法不公、同情政治迫害、反綠的指標性人物。柯文哲未來如何反撲賴清德,值得後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