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AI打造的北京形象影片。(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記者 俞敦平)在北京,首創·朗園Station已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聚落。這裡承載著影視後期製作的重鎮地位,也導入人工智慧應用,成為AI與文化產業相互交匯的前沿場域。園區不僅是影視特效公司與文創品牌的聚集地,更肩負著“電影強國”“文化強國”的戰略願景。到2035年,中國希望在這裡孕育的技術與產業能支撐電影工業化的發展,並推動文化產品更大規模地走向世界。
8月31日,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慶祝大會的一環,大會新聞中心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安排中外媒體集體採訪首創·郎園文化產業園和奧林匹克塔。
首創·朗園Station前身是七〇年代的北京紡織倉庫,2019年起改造為文化產業園區。短短數年,這裡已匯聚超過兩百家影視企業,中國六成以上的影視後期作品都出自於此。從電影投資、策劃、製作到後期,園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支點,也吸引國際知名影展、品牌與新消費活動進駐。
其中,特效公司墨境天合的成長尤具代表性。自2015年起,他們逐步轉型為電影特效製作核心力量,參與了《流浪地球》《獨行月球》《刺殺小說家》等大片製作,並在《流浪地球 2》中首次獨立完成“金剛鼠”這類生物型主角的創作,展現中國團隊在寫實特效與工業化流程上的突破。從最初的分包角色到如今能夠獨當一面,這段歷程折射出中國電影視效產業的快速成長,也反映了工業化標準正在逐漸建立。
然而,朗園並不僅止於電影工業化。園區設立的AIGC視聽產業創新中心,象徵著人工智慧已深度進入文化產業。走進展區,牆壁上醒目地寫著一句出自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的名言:“科學與藝術在山腳分手,終於在山頂重逢。”這句話正好點明了AI與文化產業的交會意涵,也象徵著技術與藝術終將在更高層次上融合。
這裡聚集了六十餘家企業與機構,涵蓋電影、劇集、動畫、遊戲、短影音、廣告、直播、文旅等領域。從阿里的通義大模型到中國科大的人臉合成技術,從新創企業的3D動畫生成工具到短劇平台的AI翻譯配音,AI正在被定位為“數位中國經濟時代的新基建”。園區的角色,就是讓技術公司與文化企業在此對接,讓AI成為文化生產力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