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指出,進口牛肉、豬肉,台業者底線就是一定要保留產地標示。(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7月9日電/針對台美關稅談判卡關,台大農經系前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美方長期將美牛、美豬標示、基改食品與稻米關稅配額視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政府雖數度表態維持現行政策,但在雙邊貿易壓力下“幾乎無籌碼能談”,因此憂心美方此次將趁勢強行突破限制,而當前政府對台美談判極度保密,有別於過往任何一場談判的模式,因此不排除已有讓步打算。
美國對等關稅90天寬限期9日屆滿。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臉書發表看法,他判斷問題卡關應該在農業,而不是汽車關稅。因為汽車關稅和貨物稅最大問題是稅損,金額不小,但有解決空間。但農業就不同了,農業牽涉到食安,很容易被解釋為在美國壓迫下放棄人民健康,農業所遇到的困難,不論哪個國家都會碰到,要不然日本也不會為稻米死守、不願意退讓。
台灣糧食自給率目前“以熱量計算”,然除2018年達34.8%,往後數年都呈下降。統計至2023年更只剩30.3%,遠低於日韓的38%及45%,若台灣為了對美關稅談判開放更多美國米進口,恐釀國安隱憂。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稻作協會前理事長陳燕卿直言,政府總是重工業、輕農業,之前美豬開放也是一樣的路線。若本次再執意開放,恐怕此後再無台灣米,而積怨已久的稻農,勢必會有強烈反彈及抗議。
美國除希望能提高美國米進口配額外,也希望能去除美豬、美牛產地標示及放寬檢驗標準,因此外界擔憂這些限制恐在本次談判中遭犧牲。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提到,業者的底線就是產地標示一定要保留。倘若政府執意退讓,那業者會想盡辦法把聲音傳遞給執政者聽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