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範大學台生劉育宇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現場(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
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作者 劉育宇)當年《馬關條約》要將台灣割讓的消息傳回國內,許多人為之憤怒。在北京,台灣進士汪春源聯合許多台灣舉人上書都察院抗議割讓台灣,並痛斥割台之禍,其呐喊的聲量與精神還推動了“公車上書”。在台灣,保台志士丘逢甲和時任巡撫唐景崧等人喊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告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抗日鬥爭。民族英雄劉永福率領黑旗軍與台灣紳民一起沉重打擊企圖占領全島的日本殖民者;不願苟且偷生的徐驤與客家子弟兵並肩作戰,從新竹轉戰至台南,最後戰死在與日軍的搏殺中;原住民賽德克族為保護家園、守護族人不被侮辱,僅憑300餘壯丁就敢與先進武器的日本殖民者戰鬥。
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的不斷滲透、壓榨,武裝鬥爭開展難度越來越大,一大批意志堅定,“誓不臣倭”的人開始了“文鬥”。篤信孫中山理想的蔣渭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以及民眾黨,通過發動運動、發表社論等方式,與工農階級聯合對日本殖民者開展階級鬥爭,同時推動漢文教育,保留民族文化與精神血脈;出身霧峰林家的林獻堂則以建立自治聯盟的方式抵抗殖民壓迫、爭取民權。
進入全民族抗戰時期,在浙江成立的台灣義勇隊,最開始小隊衹有6名兒童,他們積極開展文化宣傳、物資搬運、醫療保障、情報收集等抗日鬥爭,過程中隊伍不斷壯大,為抗戰貢獻了力量,並在台灣光復後回到台灣。
我們為什麼抗爭?為什麼兩岸同胞面對這些侵略者們都選擇抗爭到底?因為日本殖民者企圖用一場場慘絕人寰的戰爭和殺戮滅我種族、滅我文化、滅我精神。就台灣而言,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使台灣得以光復的在半個世紀裡,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的桃園大溪、嘉義大林、雲林大坪頂、宜蘭、苗栗、台南、高雄發動了大小十餘起燒殺慘案,致使約四十萬台灣同胞遇難。這些令人憤怒的事件怎能不反抗,這樣慘痛的歷史當今的我們怎能忘、怎敢忘。在那個年代台灣的有志之士們,無論老幼、無論貧富、無論背景,不畏敵眾我寡的劣勢、不懼敵人先進的槍炮,皆以武裝抗爭為矛、文化堅守為盾的方式,抵抗日本殖民者入侵,保衛家園,譜寫了反殖民反法西斯、守護中華守護民族精神的抗戰史詩,值得我們每一位青年學習和緬懷。
當前,台灣島內仍有一些媚日者,贊頌日據時代殖民者在台基礎建設,粉飾、美化日本無條件投降為“終戰”,更視日本為“台灣之母”。這些行為非常令人不齒,另一方面,非常痛心的是這部分被洗腦毒害的媚日者,已經忘記了歷史、失去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台灣青年,我們應當正視歷史,學習並傳承好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劉育宇,台灣苗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