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想(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小可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天津8月31日電(記者 陳思遠)8月29日下午,參加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中外記者,在統一組織下走進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探訪聯想未來中心,深入瞭解天津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實踐成果。聯想(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小可、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家王夢迪接受中評社採訪,詳解園區優勢與發展布局。
AI賦能工業,自動化生產亮眼,打造高效智能生產線。
走進聯想天津產業園生產區域,高自動化與AI賦能的場景隨處可見。據工作人員介紹,園區電腦主板生產線自動化率高達80%,每10秒就能下線一片主板,年產量可達170萬片;兩條智能筆記本電腦生產線自動化率也達到60%,集成物聯網、數字孿生、智能算法、邊緣計算、5G網絡等先進技術,在120米長的產線上即可完成電腦組裝、測試、包裝全流程作業,生產效率與智能化水平位居行業前列。
除了賦能自身生產,聯想的AI技術還在多領域落地應用。參訪現場,記者們看到AI技術已融入汽車、文旅、教育、醫療、物流等行業——助力汽車行業精準檢修噴漆瑕疵與輪胎毛刺,通過三維重建與實時渲染還原山西朔州應縣木塔風貌,依托智能攝像頭實現基礎教育課堂隨機點名,為醫療場景提供綜合診療方案參考,還能在物流環節完成自動化分揀運輸,全方位展現AI賦能新型工業化的無限可能。
零碳排引領綠色發展,建成ICT行業零碳標杆。
“從工廠設計到運營,‘零碳’理念貫穿始終。”王夢迪向中評社記者介紹,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作為聯想智能製造標杆項目,自啟動建設便聚焦綠色發展,圍繞9大減碳領域落地90個具體減碳場景。如今,園區內的光伏垃圾桶、光伏座椅、光伏噴泉等設施,將清潔能源利用融入日常,成為看得見的“減碳符號”。
針對“如何實現零碳排放量”的疑問,王夢迪解釋,零碳目標通過多維舉措協同達成。首先從工藝制程、物流運營等環節優化,減少源頭碳排放;其次採購綠色電力,推動能源結構綠色化轉型;最後對剩餘少量難以避免的碳排放,通過購買碳信用的方式進行抵消,最終實現全園區碳減排率超90%,達成零碳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