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王書吟“西安文化遺產里的中華文化密碼”中華歷史文化大講堂活動現場分享(中評社 葉佳怡攝) |
中評社西安7月9日電(實習記者 葉佳怡)7月8日下午,“相約長安·青春同行”—2025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在西安繼續展開。大約230名兩岸青年一起來到西安交通大學,參加以“西安文化遺產裡的中華文化密碼”為主題的中華歷史文化大講堂,探尋中華文化遺產的文明根脈。
在大講堂上,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王書吟以兩岸“翠玉白菜”文物為引,向兩岸青年介紹兩岸文物共同承載的“豐衣足食”願景。兩岸的“翠玉白菜”都以白菜為創作母題,展現中華兒女對富足生活與高潔品格的永恒追求,彰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審美意趣。溯源文明根脈,“半坡遺址”見證仰韶文化時期農耕製陶的文明曙光,豐鎬遺址銘刻西周禮樂制度與青銅文明的制度奠基。凝望歷史輝煌,秦朝以“書同文、車同軌”規制實踐“大一統”理念,規模宏大、製作精良、軍陣布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更是中華大一統的實體見證;大雁塔、小雁塔與西市遺址勾勒出絲綢之路起點上的文明交融畫卷;西安碑林以“金石千秋”的典藏延續千年文脈。而在當代創新實踐中,科技賦能與新媒體傳播正讓文化遺產在守護與活化中煥發新生,為堅定的文化自信提供不竭源泉。
在王書吟看來,從溯源半坡的文明根脈,到鼎盛時期秦制漢風、唐韻華章的凝聚與交融,再到當代新生階段的守護與創新,西安的文化遺產完整勾勒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生命軌跡。此外,貫穿始終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矛盾,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強大的內聚力和包容力;而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矛盾推動我們不斷探索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之道。正是在處理這兩對矛盾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夯實著文化自信的根基。
王書吟表示,西安的歷史和當代實踐啟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既要守護好體現民族根脈和統一性的核心價值,也要鼓勵在交流互鑒中展現文明的多樣性魅力;既要珍視和傳承寶貴的傳統精髓,也要勇於運用現代智慧賦予其新的時代生命力。她呼籲,希望兩岸同胞在未來能攜手並進,共同守護這份屬於全體中華兒女的珍貴遺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讓深厚的文化自信成為我們共謀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