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俄羅斯報》10月27日刊登文章,標題為《“海燕”的量產為何給西方潑了一盆冷水》,作者是阿列克謝·列昂科夫。編譯如下:
俄羅斯“海燕”戰略巡航導彈最初由普京總統於2018年公布。自那時起已過去了七年,許多西方人認為這種導彈僅存在於紙面上。最終,有關該導彈已順利通過測試並投入量產的聲明給西方專家澆了“一盆冷水”。
“海燕”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核動力導彈。也就是說,它發射後可在空中無限期待命,然後根據指令繞過敵方防空和反導陣地所在區域攻擊目標。這種導彈在目前乃至可預見的未來都是無法被攔截的。美國沒有能力在本國所有邊境地區部署反導系統。而且,一旦發生全球衝突,這些反導系統也可能被摧毀。此外,這種導彈還可搭載核彈頭。
“海燕”已被稱為“復仇利器”或“末日武器”。也就是說,它能確保在爆發全球衝突的情況下擊中目標,可用於摧毀敵方關鍵的民用和軍事基礎設施。這種導彈能在極低空飛行且具備空中機動能力,因此能有效突破防空和反導系統。西方專家認為,“海燕”的出現將打破現有戰略平衡並成為針對美國和北約的重要威懾因素。
可以推斷,這種導彈也能攜帶常規彈頭並成為對“戰斧”巡航導彈被部署在歐洲或烏克蘭的回應。此外,“海燕”的投產也將成為俄方在俄美有關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也就是說,如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得到延長,作為核彈頭載具的“海燕”的產量將受到該條約的管轄。如果該條約得不到延長,俄羅斯將根據確保自身國家安全的需要確定該導彈的產量。
筆者認為,“海燕”導彈核彈頭當量將至少為5萬噸。
另據德國《商報》網站10月28日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26日表示,“海燕”巡航導彈作為一種“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的獨一無二的武器”,已成功通過測試。挪威軍事情報機構27日證實了此次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