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10月中下旬,北約位北海及其周邊空域舉行“堅定正午”核演習。幾乎同時,俄羅斯也舉行了戰略核力量綜合演習,全面檢驗核力量的戰備狀態。相關演習不僅顯示出北約國家延伸核威懾能力的決心,也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在核領域的集中體現,給本就複雜脆弱的國際軍控形勢帶來消極影響。
北約推進“核共享”計畫
儘管北約一再強調“堅定正午”核演習“不關聯任何現實事件”,但該演習在北約多國指稱遭到俄羅斯飛機“入侵”後展開,其時間節點與內容設置上難以脫離當前緊張的俄歐局勢,愈發體現出北約的“核共享”思維。
對抗態勢更趨明顯。近年來,北約以外部威脅加劇為由,不斷提升核演習強度。本次“堅定正午”核演習涉及北約14個盟國的71架軍機,參演人員總數超過2000人。演習的重點裝備包括美國F-35A和德國“狂風”等“雙功能戰機”,這些戰機均可搭載B61系列型號的戰術核彈,是北約“核共享”機制下執行核作戰任務的核心裝備。此次演習模擬了核打擊任務的全流程作業,涵蓋指揮決策、武器掛載、多國協同及跨指揮層級通信等環節,強化演練了對核武器儲存與運輸節點的安全防護。
多維聯動日益頻繁。北約“堅定正午”核演習的顯著特徵不僅體現為多國聯合,還體現為以核威懾強化常規威懾的核常聯動。演習充分利用荷蘭、比利時、英國與丹麥多處軍事基地進行協同部署,顯示出北約核威懾體系持續向北翼和北極方向深度整合,以對俄形成更全面的戰略懾壓態勢。此外,北約還把“東部側翼威懾線”計畫與“核共享”機制建設聯繫起來,計畫通過在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及羅馬尼亞等前沿地帶部署反裝甲武器、中遠程防空系統及遠程精確打擊平台,構建從波羅的海延伸至黑海的連貫式防禦屏障,形成核常一體的威懾戰線體系。
多方複雜密集角力
北約“堅定正午”核演習的對抗意味,是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國家釋放核威懾信號、升級核作戰能力的縮影。近期,各方圍繞核武器發展部署、核政策改革調整等方面,展開了複雜密集的互動與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