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學營成員合影。(圖源:中國台灣網) |
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據中國台灣網報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在2025年春日成為兩岸青年尋根中華文化的紐帶。近期,為期7天的“相約桃花源攜手向未來”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營在湖南常德收官。來自台灣的青年學子與常德高校學生結伴而行,在非遺體驗、山水參訪、歷史探尋中,以文化共鳴串聯起兩岸青年“心連心、手牽手”的青春故事。
桃影尋根:詩畫長卷的文化共鳴
桃花源不僅是世外田園,更是兩岸共有的文化根系。
桃花源景區內,紛飛的桃花與營旗共同勾勒出兩岸青年交流的起點。開營儀式上,台灣學者望著共同舉起的營旗感慨:“一面旗連接起血脈歸屬感,讓中華文化的傳承可觸可感。”
暮色降臨時,秦溪之上霧氣氤氳,桃花林間隱約可見勞作的“村民”。兩岸青年乘舟穿越“芳草鮮美”的實景演出。來自高雄的陳同學望著虛實交織的景致出神,“仿佛親身體驗了當年武陵人誤入人間仙境的感覺。“事後他這樣形容道。這場沉浸式文化體驗,讓台灣青年從課本中的文字想象,走進可感知的文化實景。
非遺傳情:指尖技藝間的心靈對話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的不僅是匠人指尖的溫度,還是千年文明的脈搏。
在非遺體驗館,擂茶的醇香、刺綉的細膩、麻質畫的質樸,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文化密碼”。台灣的陳同學首次嘗試麻質畫創作,指尖撫過吸光不反光的麻料時驚嘆:“很特別!原來傳統工藝的質感裡藏著千年智慧。”
從研磨擂茶的手法到刺綉紋樣的寓意,兩岸青年在動手實踐中打破隔閡。當台灣青年用閩南語唱出采茶調,常德學子以絲弦小調應和,非遺技藝成為跨越地域的情感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