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青妤軒在三蘇祠(中評社 劉一瑋攝) |
中評社成都4月25日電(實習記者 劉一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眉山春光溫潤的晨間,台灣青年妤軒在三蘇紀念館內,凝視著《赤壁賦》拓本,仿佛穿越千年,與蘇東坡隔空相望。那一刻,她不再只是一個遊客,而像是久別重逢的故人,輕聲對詩人說:“我來了。”
妤軒是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來大陸已四年,自稱“半個成都人”,卻是第一次踏上蘇軾的故鄉眉州。4月24日上午,她走進四川眉山三蘇祠,在講解員鄭老師的引領下,沿著斑駁磚石與碑刻墨跡的路徑,緩緩踏入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精神世界。對她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文化之旅,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
走進三蘇祠,觸碰詩人的真實人生
問起妤軒最愛的作品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蘇東坡的作品裡最打動她的,莫過於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真的好渺小,”她說,“但蘇軾沒有悲觀,他是提醒你更要珍惜當下,好好過生活。”對她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句詩,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長河中一閃而過,但正因為如此,才更要珍惜每一刻,活得更加真切而飽滿。
“我之前喜歡韓愈,現在愛上蘇軾了。”她輕聲笑說,那是一種被打動的轉變,不是驟然心動的喜愛,而是在眉山的細雨中、三蘇祠的竹影間,慢慢生出的理解與敬仰。樂天派的妤軒很懂東坡,自稱東坡摯友。她說:“有一句話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種話就感覺是說,不管是風風雨雨,他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種從容和灑脫,在現代生活的急促節奏里,仿佛是一帖心靈的解藥。“他很能打動我,因為我就想成為一種很樂觀的人。人生就是應該這樣,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應該迎難而上,樂觀地過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