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陳思遠)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表述引發關注。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製造業升級、科技創新、內需擴大、區域協調等領域,為兩岸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劉相平呼籲台灣主動融入國家“十五五”發展進程,共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邁向新台階。
劉相平指出,公報中明確“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此宏觀戰略下,台灣問題的處理需遵循雙重導向:一方面,台灣問題不能給社會長期穩定拖後腿;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台灣為經濟快速發展增添正向助力。其中,“以歷史主動精神”首次在黨的重要文件中出現,因此,需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探索一條邁向國家完全統一的新路徑,而非被動受制於歷史框架。
他分析,目前全會公報對“港澳台”論述不多,但其中蘊含的政策方向與戰略思維引發深入解讀。公報提及“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其深層意涵在於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不變形不走樣,從而為未來構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提供現實可行的借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表述說明,實現和平統一仍是明確目標。
劉相平表示,全會公報中從“祖國統一”躍升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表明推動國家祖國統一大業有全球性的價值和意義。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需要,同時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生動樣本。兩岸同胞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需要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坦誠合作,在胼手胝足當中守望相助,增加互信,增進感情。在這一過程中,兩岸同胞將獲得共同的獲得感、榮譽感與歸屬感,從而為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奠定基礎。
他指出,儘管面臨挑戰,但大力推動和深化兩岸交流交往,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回溯近40年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交流合作雖歷經波折,其向前邁進的步伐始終不可阻擋,並已取得全面、深入、密切的重大成果,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乃至一體化趨勢奠定了基礎。進入“十五五”規劃時期,兩岸交流交往理應在此前積累的厚實基礎上,再進一步、再上新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