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海良(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海涵)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24日就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涉台內容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時與勢清晰可見,這個進程到今天已取得豐碩成果,在進程上可以說已經過半,即今天到實現統一的那一天,時間一定短於從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至今的時間。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所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王海良分析,這個提法首先有高度,體現在“祖國統一大業”上——“祖國”“統一”“大業”這三個詞都在時空上或歷史地位上有頂格的分量,展現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視野和雄心。至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不是新提法,也沒有新意涵,仍舊表達了不願讓兩岸關係走向顛簸動蕩、危機四伏乃至瀕臨戰爭,而要讓兩岸關係在和平狀態下向前發展。所以,這裡使用了兩次“推進”,表示要主觀努力、積極作為。
王海良認為,與之相較,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賀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指出的“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則略微降低了高度,更有針對中國國民黨特定情況的意味。一是“共同發展”代替了“和平發展”,前者指的是兩岸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具政治意涵;後者指的是兩岸關係,政治意涵突出。二是“國家統一”與“祖國統一”稍有差異,“國家”的重心在國家建構、國家機器、政權架構、政治建構上,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名稱都冠以“中國”,兩黨共同推進的統一就是再造政權的統一。這恐怕也是民進黨、民眾黨等台灣政黨既不用“中國”、也不加“台灣”的原因。“祖國”的重心則在民族共同體、民族感情、民族團結上,不分族群、黨派、團體等。所以總是把“祖國統一”與“大業”並用,而“國家統一”與“事業”並用,個中差異不言自明。
以上兩件事合起來看,是否意味著國家統一事業進入了新征程、新階段?王海良指出,既然用一再使用“推進”一詞,那就要向前邁進,不會停留在原地或繼續維持現狀。“至於新征程、新階段,我看還不好說,因為四中全會的主要任務在經濟建設上,統一事業進入新征程、新階段還是要看下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即‘二十一大’及其政治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