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岸學者在“從台灣光復到民族復興”圓桌對話上發言(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海涵 陳思遠)23日,在“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暨清華兩岸論壇尾聲,兩岸學者就“從台灣光復到民族復興”主題展開圓桌對話,從歷史、經濟、政治、全球化等視角闡釋台灣光復的當代意義與民族復興的內在聯繫。
台灣學者明確指出,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標誌著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中解放,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從百年歷史的縱深來看,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與西方平起平坐乃至部分超越,是一條艱難而輝煌的復興之路。台灣的光復不僅是二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更是中華民族整體由屈辱走向自強的重要象徵。面對當前兩岸關係,學者呼籲應保持耐心與信心,沒有人希望看到戰爭,和平統一是共同願望,需通過持續融合、互助發展,逐步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全面和平統一,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劉國深由台灣光復談到台灣要往何處去。他指出,應從整個國家大局的角度出發考慮台灣問題。如果台灣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這一定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苦難。因此,我們要找尋的答案是:中國人要走什麼道路、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他指出,那些說“台灣何時回歸”的論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台灣早已回歸。如今,兩岸處於同一個國家、同一塊版圖,且中華民族到了從未有過的、如此接近偉大復興的時刻。在這樣好的條件下,我們不要糾結在台獨問題上,因為台獨是不可能的、是假議題。反對分裂,維護二戰後的勝利果實,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今天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