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評論》月刊328期內容介紹
http://www.crntt.tw   2025-04-15 00:05:10
第328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已出刊(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記者 馬逸群)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28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共刊發18篇文章,涵蓋兩岸、台灣、國際、經濟、文化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聚焦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路徑,刊發了《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研究》《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路徑》《促進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基礎、障礙與策略》《以中華文化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和《客家文化交流與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五篇文章。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彭韜,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改君聯合發表《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研究》一文。文章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然而,由於歷史及現實等複雜原因,台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期處於劣勢。台獨分子及“台灣民族主義”主張者濫用“國族理論”,虛構“台灣國家民族”,妄圖分裂兩岸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否認台灣人的中華民族歸屬,製造“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對立。台灣島內中華民族認同問題的產生,是歷史遺留、教育斷代和當局掣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切實鑄牢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一建設進程,需從情感、文化和經濟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情感層面,積極推動兩岸同胞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情感共同體,彌合因歷史遺留造成的情感裂隙;在文化層面,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文化共同體,彌補教育斷代帶來的文化隔閡;在經濟層面,加快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構建利益共同體,消除當局掣肘引發的利益抵觸。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暨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林子榮、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陳浩宇,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復俊聯合發表《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闡釋與路徑探析》一文。文章指出,港澳台同胞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中國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悠久中國歷史、共同創造燦爛中華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引導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於增強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當前,囿於港澳台地區與大陸(內地)在意識形態、規則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加之受分裂勢力及其行徑影響,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應進一步強化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互嵌式發展;進一步強化情感上的相互親近,以更大力度破除准入壁壘、打通融合堵點,拉近港澳台同胞與大陸(內地)各族同胞的情感距離;進一步強化文化上的兼收並蓄,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港澳台地區彰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歷史史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