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執行院長李秘(主辦方供圖) |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記者 盧哲)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兩岸關係發展態勢與內外影響因素”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執行院長李秘表示,面對台海局勢的風雲變化,我們仍要從大局大勢上來看問題。雖然賴清德開始進行台獨爆衝,但陸強台弱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兩岸終將統一的大勢沒有改變;目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並沒有完全喪失,仍要繼續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繼續推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
李秘表示,兩岸關係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自1949年台灣問題產生之後,兩岸關係先後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至1987年。台灣當局在島內實施戒嚴措施,在兩岸採取對抗政策,讓兩岸人民隔絕了40年。這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第二個階段是1987年至2019年。在1979年大陸宣布“和平統一”政策的推動下,台灣當局被迫在1987年開放老兵探親。從此兩岸關係進入了交流交往的階段。兩岸在政治上仍處於對立之中,而經濟社會各領域的交流快速發展。雖然李登輝和阿扁執政時期曾提出“戒急用忍”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等政策,但是兩岸交流仍持續上升。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以後,兩岸各層面的交流都全面展開。
李秘說,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開始縮限兩岸交流。一是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兩會”交流被迫中斷;二是限制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並通過“台商回流”和“新南向”推動台商撤出大陸。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借口,阻撓兩岸人員往來,並出台“反滲透法”、修訂“國安五法”來恐嚇台灣民眾。與此同時,美國拜登政府為了遏制中國發展,也在蓄意製造兩岸緊張,阻撓兩岸交流。賴清德上台後,更是一再公開宣稱“兩岸互不隸屬”,大肆宣揚分裂謬論,升高兩岸對立對抗。最近賴清德又直接將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推出了十七項應對策略,企圖全面切斷兩岸各項交流,對抗統一大勢。如果這“十七項策略”得到落實,兩岸自1987年以來的交流交往局面將被改變,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高密度對抗,低密度交流”的新時期。
李秘提出,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李秘說,賴清德“十七項策略”的後續實施與影響效應,將成為影響台海未來局勢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賴清德要抗拒統一,離不開三個要件:一是美國的撐腰,二是台灣經濟的支撐,三是島內的戰爭動員。三者缺一不可。但目前看,這三個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