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記者 盧哲)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兩岸關係發展態勢與內外影響因素”研討會3月31日在上海舉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在研討會上表示,目前為止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尚未出現超出預期的內容,但台灣島內賴清德當局的政策則令人高度擔憂。邵育群指出,特朗普總統多次表態顯示其支持在台海保持“戰略模糊”,且不願與中方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但如其團隊不能看到賴清德當局對內政策和對陸政策的危險性、挑釁性,一味地將矛頭對准大陸,視大陸為台海和平的破壞者,那麼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更為激烈,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邵育群認為,至少有三個“P”導致了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第一是“個性”(Personality),特朗普交易型的性格決定了不確定性永遠存在;第二個是“重點”(Priority),特朗普政府目前高度專注於盡快結束烏克蘭危機,高度重視美國在西半球的利益,前者是一場危機,後者事關美國的“後院”又與美國國內議題緊密相關,這兩個重點何時轉移到另一場危機,或另一個地區,也是未知數;第三個是“程序”(Process),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決策程序由於特本人的個性而變得難以預測,再加上對外政策團隊本身就是國安鷹派、MAGA派、華爾街派和矽谷高科技派的混合體,最終誰能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影響特朗普也高度不確定。
邵育群表示,具體到對華政策和台海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存在。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台海方向的幾個動作引發高度關注。一是美國國務院網站在關於台灣的事實陳述中删去“不支持台獨”的表述。由於該表述屬於美國政府向中方做出“再保證”(Reassurance)的一部分,它被删除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的中層國安和外交官員認為,美方向中方所做“再保證”過多,美方在台海對華的“威懾”(Deterrence)和“再保證”未能保持微妙平衡,需要及時調整。
二是特朗普總統在首次對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台積電對美投資1650億美元。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批評台灣偷走了美國的芯片產業,台積電此次增加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顯示特朗普前期施壓已經成功,未來將繼續變“台積電”為“美積電”的政策,以真正實現芯片生產供應鏈本土化的戰略目標,同時也推動美國再工業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