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現場,主持人肖茜與五位嘉賓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挑戰及未來合作可能性展開了深度對話。(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3月21日,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全球秩序的重塑與未來路徑的選擇”進入第二議題討論環節,主題為“中美關係:大交易是否可能?”。本場討論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肖茜主持,與會嘉賓包括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歐洲知名外交政策專家邁克爾·瓦提裘提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余翔,以及美國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主任孫韵。學者們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挑戰及未來合作可能性展開了深度對話。
主持人肖茜在開場中指出,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迷霧期”。特朗普政府上任已兩月有餘,但其對華政策框架仍不明朗。她拋出核心問題:若以特朗普時期“交易思維”為參考,中美是否可能通過務實合作達成戰略平衡?
董雲裳(Susan Thornton)率先回應,以特朗普第一任期對華政策為切入點,強調當下蘊含的種種機遇。她回顧稱,2017年特朗普上台初期,中美曾通過雙方元首互動緩和緊張關係,甚至達成階段性貿易協議,但隨後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導致合作進程中斷。當前特朗普2.0政府的對華政策雖未完全成形,但其“商人特質”可能將為務實談判創造空間。她認為,若雙方能聚焦共同利益領域,或可為長期競爭關係注入穩定性。
邁克爾·瓦提裘提斯(Michael Vatikiotis)從跨大西洋關係角度分析稱,歐洲樂見中美探索“大交易”,但需警惕交易內容對地區安全的潛在影響。他指出,特朗普政府當前的優先事項是提振國內經濟、鞏固科技霸權,而中國核心訴求在於減少地緣政治壓力。若中美在經貿、科技准入等領域達成妥協,美國或許能夠默認中國在亞太地區擴大影響力,甚至放緩對台海局勢的軍事介入。他強調,這種“利益置換”雖能短期緩和矛盾,但需以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為前提。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將密切關注中美談判動向。
趙明昊表示,中美亟需在“競合交織”的背景下重構雙方互動模式,並提出未來三大合作方向。首先,在經貿投資領域化解美方對華“脫鈎”矛盾,鼓勵中企赴美設廠以創造就業,同時呼籲美方澄清投資審查政策邊界。其次,借鑒中美近期在芬太尼治理上的協作經驗,拓展司法、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對話。最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與治理方面,應在政府層面延續“AI對話機制”的同時,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及學術機構參與技術規則共建,避免“技術鐵幕”。趙明昊特別強調“次國家合作”(sub-national cooperation)的潛力,例如中美城市間在綠色能源、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對口協作,可作為大國關係“減壓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