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站在十字路口 如何改寫全球秩序的臨界點
http://www.crntt.tw   2025-03-25 00:20:47
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進入第四議題討論環節,主持人達巍帶領四位嘉賓圍繞“國際秩序:最好的還是最壞的時代?”這一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2025年3月21日,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辦的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進入第四議題討論環節。本場議題以“國際秩序:最好的還是最壞的時代?”為主題,由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CISS主任達巍主持,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美國保爾森基金會高級副主席保羅·特里奧洛(Paul Triolo)、前歐盟駐華、駐俄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晨作為討論嘉賓,圍繞國際秩序轉型的本質、風險與機遇展開深度對話。

  達巍以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經典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為會議開篇並拋出核心問題:我們是否已處於新的國際或全球秩序中?若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應如何定義並面對這一新的秩序?

  朱鋒指出,冷戰後形成的美國單極時刻已終結,多極化時代到來。他形容當下的國際秩序處於“既非最壞、亦非最好”的過渡期。一方面,全球化推動權力再分配,多極化格局加速形成;另一方面,美國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因自身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陷入失能,加劇全球不穩定。朱鋒以俄烏衝突與中美科技競爭為例,強調“舊秩序坍塌”的風險。特朗普時代開啟的“美國優先”政策不僅將削弱國際協調機制,更會讓世界陷入“無規則競爭”的陰影。若主要大國無法重建合作框架,國際社會可能滑向叢林法則的深淵。不過,中國、歐盟等力量在氣候治理、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積極嘗試,證明了多邊主義的韌性仍是未來希望所在。

  保羅·特里奧洛從企業實踐視角提出秩序重構的碎片化特徵。他認為,當前國際秩序並非單一體系,而是由貿易、金融、科技、安全等不同領域的規則網絡交織而成。他以中美在跨境審計監管、數字貨幣標準、人工智能治理等具體領域的合作為例,強調局部共識對整體秩序的關鍵作用。在金融監管協調方面,中美就中概股審計監管達成的協議,既體現中國對全球資本市場規則的接納,也反映雙方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上的共同利益; 同時,中美數字規則趨同化進程正在加速,中國近期調整跨境數據流動政策、向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靠攏的舉措,為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高標準貿易框架奠定基礎;人工智能的治理合作方面,中美在巴黎人工智能安全峰會的互動也表明,兩國在制定前沿技術治理規則上存在“非零和博弈空間”, 兩國在算法透明度框架達成的階段性共識,正是基於這種技術性信任積累的成果。特里奧洛總結稱,新舊秩序並非非此即彼,而是一個混合共存的狀態。即使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行業標準、企業實踐與跨國利益仍能成為新舊秩序轉變之時的“穩定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