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研究
http://www.crntt.tw   2025-04-16 00:49:55
東莞地標性建築台商大廈(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題: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研究 作者:唐永紅(廈門),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楚童(沈陽),經濟學博士、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講師

  【摘要】中國大陸正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台資企業宜積極融入大陸內循環,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獲得有助於生產經營的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現實中,台資企業如果要融入內循環,在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以及生產分工邊緣化、技術優勢喪失帶來的挑戰;在流通環節上面臨改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為內銷大陸市場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與挑戰;在融資環節上面臨因缺乏資信所帶來的困難。實踐中,台資企業應準確把握大陸內需市場發展的態勢以及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城市升級的商機,積極順應大陸生產經營方式的演變,基於自身生產經營的實力與能力、優勢與劣勢,找到有效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

  一、引言

  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減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①。因應這一衝擊,中國大陸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的關鍵在於暢通內循環,著力點在於通過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利用內外資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并以此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繼續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特別是中國大陸還持續出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面對中國大陸這一發展轉型態勢與政策取向,先前在產品與市場方面主要瞄準外需的大陸台資企業是否需要調整策略,適時融入大陸內循環?如果需要,又該如何有效融入?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早有學者指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應邁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與一體化發展③。在對於兩岸融合與一體化發展研究過程中,最初的相關研究主要分析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發展狀況④⑤。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後,學者們一方面將視野拓展到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上,包括推進兩岸市場一體化建設⑥⑦,并對兩岸一體化的經濟效應進行實證評估⑧;另一方面轉向在宏觀層面研究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路徑⑨⑩。在中國大陸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學者進一步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包括分析了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演變以及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影響機理⑪⑫,闡述在內外部衝擊和機遇下兩岸產業合作的現狀和促進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⑬,從台灣出口大陸的增加值和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角度測度了台灣經濟融入大陸內外部經濟的程度⑭,并從大陸的角度討論如何突破制度和市場壁壘,促進台灣經濟融入大陸雙循環⑮等。

  可見,關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研究雖已十分豐富,且有著一定的承接和遞進,但多著眼於宏觀層面的研究,而針對微觀層面的台資企業為何要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以及如何融入的研究,則明顯不足。本文結合相關調研的發現,在系統闡明現階段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意義與作用、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基礎上,進而提出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選擇。

  二、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意義與作用

  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態勢下,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開展生產經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作用。

  (一)深耕大陸內需市場,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

  近十餘年來,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內需市場在大陸經濟持續發展與人民收入逐漸提升過程中已經成為當前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區域經濟長期非均衡發展模式轉變,大陸中西部地區營商環境與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逐步顯現,以及信息、交通、運輸等軟硬環境的不斷改進,地理位置也便於輻射更寬闊的內需市場。這顯然為大陸台資企業深耕大陸內需市場以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在大陸進行產業和市場的梯度轉移提供了可能。

  這種可能性部分已成為現實。從投資地區分布來看,雖然1991-2023年間台商對大陸投資的主要地區為江蘇(31.3%)、廣東(17.2%)、上海(14.3%)、福建(9.1%)、浙江(6.7%),即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但單從近三年數據來看,重慶、安徽、江西、四川已成為台資企業投資的新的重要目的地,這說明目前大陸台資企業投資開始由沿海地區向內陸交通樞紐城市轉移,投資轉移除了考慮成本因素,也是深耕內需市場的需要與表現。從投資行業分布來看,近年來,批發及零售業和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已成為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新熱點。以2023年數據為例,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中,批發及零售業占比13.3%,僅次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25.5%),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占比也達到8.0%⑯。這說明大陸台資企業有重點布局大陸廣闊的民生消費市場的趨勢。筆者走訪的多家大陸台資企業表示,現階段全球消費低迷,凸顯了大陸內需市場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疫情前後,內需市場已經成為其銷售最主要目的地。

  政策層面,中國大陸堅定推進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以及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拓展大陸經濟發展的市場縱深與投資機會。這為大陸台資企業深耕大陸內需市場、轉型發展提供了機會與條件。筆者在福建的調研發現,近年來,大陸台資企業在欠發達地區除了投資一般勞動密集型產業之外,特色農業和生態經濟成為其新的投資熱點。例如在福建漳浦的天福集團下設茶學院、茶博物院,茶博物院成為國家4A級景區和農業旅游示範點,茶文化成為當地特色的旅游名片。在此基礎上,天福集團又進一步投資了天福醫院和養老村。又如,福建漳平台資企業投資的櫻花茶園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條件,除了經營茶葉相關業務外,還將茶園改造成生態旅游景點,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再如,龍岩台資企業福果時代運營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設施和全流程智慧農業園區,并將百香果嫁接技術推廣至雲南等地,成為台資企業參與大陸鄉村振興的典型。

  (二)融入大陸產業鏈,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

  統計顯示,2023年大陸及香港地區進口台灣地區的主要產品為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72.0%),機器及機械用具(7.0%),光學、照相儀器及器具(3.8%);大陸及香港地區出口台灣地區的主要產品為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49.1%),機器及機械用具(16.1%),光學、照相儀器及器具(2.5%)⑯。可見,當前兩岸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說明兩岸產業融合基礎深厚,在產業鏈上的合作可以發揮比較優勢,達到帕累托最優效果。具體而言,一方面,大陸台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更多使用來自大陸的原材料與中間品,與大陸合作完成產品生產,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生產要素與產品質量的提升,融入大陸產業鏈的台資企業可以獲得稀缺要素及高端要素供給,從而擴展生產邊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目前大陸產業鏈的完善,要素市場的“性價比”更高,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的在地化生產經營趨勢已逐步顯現。資料顯示,2003年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當地采購機器設備及原材料的比例達49.93%,首次超過自台灣本土采購的39.37%。2019年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采購中,原料零件與半成品比例已達到73.85%,機器設備比例更是達到了82.94%⑰。這說明大陸台資企業正逐步融入大陸產業體系中。

  台資企業投資大陸的產業與大陸自身優勢產業的耦合度較高,大陸在製造業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生產上早已技術成熟并形成規模效應,大陸台資企業選擇當地采購更具經濟效益。筆者走訪的多家大陸台資企業均表示,考慮綜合收益,目前在大陸生產所需原材料基本依靠在大陸市場直接采購。相關資料也證明,大陸台資企業投資方式逐漸從以往藉助土地和勞動力實惠和進口原材料及機器設備的短期經營策略,向資金、原材料和設備在地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等“扎根”式的持久性經營模式轉變⑱。

  (三)依托大陸市場,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聚集了大量創新要素,并有待依托大陸市場進行激發,創造更大收益。《中國知識產權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台胞在大陸發明專利有效量占總量比重從2011年的35%上升到2018年的54.6%。在大陸專利審核標準趨嚴的背景下,台胞專利轉化成果的效率不斷上升,依托大陸市場將實現更大的創新收益。另外,台胞在大陸商標有效注册量從2011年的8.7萬件增長到2018年的16.6萬件。由於大陸全社會的品牌意識提升,大陸台資企業也開始注重品牌建設,逐步擺脫了以往以生產中間品和貼牌代工為主的被動局面。大陸台資企業品牌效應潛力巨大,融入大陸內循環有利於激發品牌價值,為打開內需市場提供了動力和勢能。

  與此同時,大陸台資企業研發在地化趨勢也初步顯現。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創新要素的融合有助於台資企業轉型升級。隨著大陸創新實力的提升和營商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台資企業開始在大陸加大科研投入,以推動在地化轉型升級。資料顯示,2019年大陸台資企業技術來源為當地自行研發的比例已提升至41.42%。另外,在大陸的客戶(57.35%)、協力廠商(33.82%)以及材料供應商(33.82%)已成為台資企業從事研發合作的前三大合作對象⑰。

  (四)融入大陸內循環,獲得有助於生產經營的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

  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大陸持續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為台資企業融入內循環提供機會與便利。例如,“惠台31條”“26條措施”“助力台企11條”“農林22條”等先後出台的在整體層面施行的大陸惠台政策措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及早先建立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台園區,則在區域層面為台資企業融入發展搭建平台、提供機會與便利。顯然,台資企業融入大陸內循環,可以獲得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有助於本土化生產與經營,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和競爭力。

  三、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困難與挑戰

  從當前大陸經濟發展轉型的方向與要求以及台資企業的實力、能力與競爭力角度看,台資企業在生產、流通、融資等環節上仍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困難與挑戰。

  (一)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生產分工的邊緣化、技術優勢的喪失

  一是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因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生產要素投入層面加快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在引進外資方面,體現為正在從過去的招商引資轉變為現在的“挑商選資”。另外,大陸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意味著未來大陸將嚴格控制高耗能企業的投資和經營,對營商活動采取一定的環境規制和環保要求。這顯然會衝擊到粗放型生產經營、科技含量不高、對環境有污染的台資企業。因此台資企業要融入大陸內循環,必須進行轉型升級。筆者調研得知,目前台資企業聚集密度最高的蘇州為保證經濟低碳發展,出台了較高的環保標準,衝擊到當地一些高耗能台資企業。例如,江蘇的“能耗雙控”行動直接影響到日月光、欣興電子等高耗能企業的生產運營,這些企業不得不采取節能降耗措施。又如,在福建生產某運動品的某台資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影響到員工身體健康和破壞外部環境的粉塵、化學物等污染,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必須轉型、降耗。

  二是面臨生產分工的邊緣化。按照微觀經濟理論,當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出相同時,要素配置的效率最高⑲。台資企業可以與大陸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上融合協作來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產率。但現實中很大一部分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主要方式為“綠地投資”,主要是利用大陸的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要素優勢從事“兩頭在外”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面向大陸日益成長的廣大內需市場并融入大陸的產業網絡鏈條中與當地企業緊密合作生產。事實上,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本土生產技術的提升和人力資本的積纍,大陸企業早已開始力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地位,構建相對完整的產品生產能力。

  三是面臨技術優勢的喪失。由於很多台資企業采用“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分工模式,長期處在產業鏈中低端的生產裝配環節,弱化了自身的技術開發能力,與大陸內資企業的融合程度低,導致逐漸形成技術差距,在融入內循環的過程中面臨競爭劣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港澳台商獨資企業R&D發展經費增長5.2%,少於內資企業的11%;開發新產品經費增長5.8%,少於內資企業的13.7%;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增長0.04%,少於內資企業的11.5%。這表明大陸台資企業的技術優勢在不斷減弱,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正在被大陸內資企業趕超。事實上,大陸企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數字經濟等領域已遠遠超越台資企業,近年來更是呈現出大陸企業帶動台資企業的局面。

  (二)流通環節上面臨產品出口轉內銷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與挑戰

  因應國際市場需求衰退、大陸內需市場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市場需求拉動層面加快從外需拉動為主向內需拉動為主轉變。台資企業亟需開拓內需市場,但面臨著相關的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產品銷售模式不熟悉。以往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大陸台資企業主要依靠傳統訂單式銷售模式,但目前大陸市場中的銷售模式多樣化,綫上綫下及其衍生模式層出不窮。部分台資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台資企業對大陸銷售模式不够熟悉和與時俱進,不利於其拓展內需市場。

  二是產品市場定位待調整。近年來,大陸民衆的消費不斷升級,對消費體驗提出了更高的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需求。而大陸台資企業往往習慣於根據客戶要求代工生產產品,偏向於“程式化”生產,在定制化生產上經驗不足,根據市場需求引領消費和柔性生產的能力不足。

  三是產品工藝標準欠匹配。由於國內外行業和產品標準存在差異,不少大陸台資企業產品的工藝、標準等符合歐美國家,與大陸市場需求、消費者審美不同,匹配適應大陸內需市場的布局和需求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另外,一些產品的設計、技術、款式等知識產權均屬於外商,在大陸生產需要取得外方授權,這也增加了生產和銷售成本。如果大陸台資企業要以內需市場為主,可能面臨技術耦合不佳和成本提高的難題。

  四是產品市場銷路難暢通。多數台資企業過往以生產中間品、面向國際市場為主,現要轉型面向內需市場,生產和直接銷售最終品,多面臨打開市場通路的困難。台資企業往往與大陸企業關聯性較差,難以利用大陸企業的品牌附加值、銷售渠道、當地商業鏈等優勢,導致開拓內需市場不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