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劉玉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月(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台灣經濟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沙之堯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26期發表專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模式與路徑》。作者認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一國兩制”的剛性約束,這決定了不能將現有的理論和經驗生搬硬套,但是美墨跨境合作區、歐洲次區域合作區制度構建對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特別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兩制”條件下的跨境政策協同方面的經驗尤其有藉鑒意義。本文總結了國內外三個典型跨境合作區發展特點,並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制度構建基礎、政策工具和建設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由短期向長期過渡、三模式共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路徑。文章內容如下:
一、引言
2023年9月,《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出台。這是國務院第一份專門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印發的文件,以“對台工作具有獨特優勢和良好條件”的福建先行先試,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這也意味著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共同發展、共同治理的特殊功能區。在兩岸政治和經濟制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構建一個協調一致、高效運轉的制度體系?如何根據“一國兩制”的特殊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擴大授權賦能,持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政策和制度創新”,更好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這些都是必須深入探究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