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彰化10月31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美領袖30日在韓國會晤,雙方聚焦經貿議題,先前外界關注的台海形勢與台灣議題則未觸及。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美當前最重要的議題是經貿與關稅談判,從優先次序而言,台灣議題非當務之急,且台灣議題複雜,並涉及雙邊多重利益,現在觸及無助中美營造穩定關係,因此被暫時擱置。
李其澤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已預告明年中美領袖將互訪,屆時會是觀察點,不過,台灣議題會是影響中美關係的深水區,雙方要取得滿意的共識,並不容易,過程中台灣的角色會相對被動,且具有程度的安全風險,需要提高警覺。
李其澤,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曾任“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研究員、“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秘書,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題研究、國際政治與現勢、全球治理等。
本次習特會全長約1小時40分,會談主要討論農產品交易、稀土等議題。特朗普會後稱雙方達成眾多共識,中國的稀土障礙已經解除,美國也將對中國出口商品關稅從57%降至47%,並將對中“芬太尼”關稅稅率減為10%。至於是否討論台灣議題,特朗普則回應“沒談到”。
評論本次會晤,李其澤表示,綜合公開資料觀察,他認為這次會談並沒有獲得重大成果,中美未因此達成一個全面性的協定,或者是總體性的戰略結果,從會晤時間來看,這次雙方僅談了1小時40分鐘,很顯然在重大議題上仍存有分歧。
李其澤提到,特朗普對外說明,多聚焦在中美關稅與經貿議題,所提及的“共識”方面,包括美方同意降低芬太尼的關稅從20%調降至10%,並將部分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從57%降至47%;中方則同意恢復採購美國的大豆、暫緩稀土出口管制。同時雙方也討論半導體晶片合作,中國將與輝達等美企洽談晶片採購,但未涉及最先進Blackwell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李其澤說,特朗普主動預告明年4月要赴中國訪問,並稱習近平也將回訪美國,這些都是比較正面、積極的訊息。不過,雖然特朗普對於這次會晤的成果給予“超過滿分”的評價,但實際上四平八穩,中美並沒有重大聯合聲明,或者在更為敏感的政治議題有所表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