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說,習特會沒提台灣就是一種信號。(照片:翁履中臉書) |
中評社台北10月30日電/中美元首會晤30日在韓國登場,歷時約1小時40分鐘。對此,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30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雖然未提台灣引發討論,但“不談”本身也是信號,此輪會談聚焦止血經濟關係、穩定市場,而非處理敏感政治議題,美中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暫時進入“技術性喘息”。
翁履中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在韓國釜山APEC期間舉行六年來首次正式雙邊會談,成果偏向象徵性,並未觸及台灣議題。會後特朗普宣布,美國將下調對中關稅10%;中國大陸允諾加強打擊芬太尼原料出口,並恢復“立即、大量”採購美國大豆,同時放寬稀土出口限制。這些內容被納入兩國此前在馬來西亞達成的框架當中。
但外界原本關注台灣議題是否會被納入談判,特朗普卻表示沒談到。翁履中指出,台灣引發討論,但“不談”本身也是信號:此輪會談聚焦止血經濟關係、穩定市場,而非處理敏感政治議題。所以,雙方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的互動,也是一種暫時的“戰略冷卻”。北京要維穩市場,華府要避免摩擦。這次習特會的真正目的,是“止血不對抗、降溫不退讓”。
不過談判仍存高度戰略算計。翁履中分析,特朗普先以芬太尼議題提高關稅,再藉談判宣布降低關稅,塑造“自己解決問題”的外交成績;北京則以大豆與稀土作低成本讓步,既滿足美國政治需求,又保留戰略彈性。
翁履中總結,這場習特會“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雙方“換了一種不著痕跡的對抗方式”,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台灣雖未被納入談判桌,但並非放棄,而是這張牌“留到更有利的時刻”。他提醒,台灣面對中美角力,不能只假設最佳劇本,必須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